返回

第三十五章 和字当头 (1/2)

沈惟敬在一旁听着细账,同样也是倒吸着冷气。他观察到神宗的神情,斗胆开口道:“皇上,李将军这一战全胜,一是挫了小日本的锐气,二是长了我大明天朝的志气,三是唤醒了朝鲜李国主的脾气,最要紧的是增加了我大明谈和的砝码。”

神宗点头:“嗯,这几点颇有道理。”

沈惟敬继续禀道:“回京前,小西已经送来过和谈信,指名道姓让我再去他们行营谈和。小民以为,若他真有心议和,我就敢再去,我过去的目的,能谈成最好,即便一时谈不拢,也要想办法让小西遣使进京面圣,正好借使臣之口让朝廷诸官都知道倭贼畏我之心,这样能提升大家信心,统一诸位大臣想法。至于咱们,一边谈和,一边静悄悄的做好发兵南下的准备工作,如果那倭贼真以为咱们打算全面谈和,防备有所懈怠,就马上挥兵直进,一举收复王京,将倭贼全部赶出朝鲜半岛,此战,宜速战速决。”

神宗仔细听完,转身看看宋应昌:“宋公,你怎么看。”

宋应昌:“皇上,臣觉着沈学士提议比较中肯,建议还是由沈学士主导谈和,李将军抓紧备战。一边谈和,一边准备开打,要打,就需速战,切忌打成拖延战、持久战。”

神宗手指轻轻的拨弄着茶盏,沉吟半晌,悠悠道:“自古兵者,凶器也,万不得已尽量不为兵。我天军入朝,本就是为救援朝鲜、为赶走倭贼,现东瀛提出和谈、愿罢兵东归,这不正应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能在沈学士手上,让两国罢兵议和,那对于我大明、对于朝鲜国,甚至对于东瀛国都是功德无量。”

沈惟敬神情肃穆回道:“小民谨记在心。”

...

辞别神宗帝,沈惟敬紧跟着宋应昌出了御花园。

眼见宋老爷心情大好,沈惟敬便不失时机的轻声问道:“恩师,学生可有点懵,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什么的。学生从未经历官场,只是在野史书上略微知道有翰林院这一说,这翰林院承担哪些职能?侍讲学士又做何职?还望恩师点拨。”

宋应昌哈哈大笑:“惟敬啊,翰林院首先是制诰与考议,制诰为国家重典,官不轻授,其次是侍从顾问,凡国家政治得失,生民利害,当知无不言;其三是经筵讲学,讲四书五经,讲《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补》、《太极图》、《贞观政要》、《历朝实录》、《宝训》等;其四是充任考官,为国选才是翰林院一项重要职能;其五是编修史志。至于你任命你侍讲学士,应该是让你扬长避短,发挥你优势,将民间艺术酌情选修到史志里。当然,依我看,这也是权宜之计,惟敬啊,你肯定大有前途。”

沈惟敬笑呵呵道:“恩师,您这么一点拨,学生算是彻底明白了。那您看我这是不是要去翰林院报个到啊?”

宋应昌挥了挥手道:“适才御花园里圣上的安排,你我应该都明白,目前一切以谈和为主,暂且不用考虑翰林院这一摊。”

沈惟敬拱手道:“学生明白。那您看我是不是立马返义州、再入朝谈和?”

宋应昌侧身望了望道:“不用急的。这几天,你暂且在老夫院子里住着,老夫抽时间带你到同僚那边转转,既然同朝为臣,互相走动走动。”

沈惟敬受宠若惊道:“恩师,学生听您的。”

宋应昌仿佛想起什么来了:“对了,你这新婚燕尔的,如果想娇妻了,也可以回趟嘉兴,小聚几天,然后从嘉兴出发去朝鲜。”

沈惟敬:“国事为重,我个人事小。”

宋应昌笑盈盈道:“好,好,你能这么想,老夫没错看你。”

随宋老爷回到府后,沈惟敬白日里除了会会同僚,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宋老爷庞大的书房里,专挑介绍日本的书籍翻,显然是在恶补学识不足。

这一日,沈惟敬正在看书,门房来报,兵部参事袁坤仪来访。

沈惟敬听着吓了一跳,琢磨不出这位既固执又酸臭的文人找自己有何要事,当下整衣束冠迎出府门。

袁坤仪远远的见他出得府来,不由分说,扯着他就走,顺着街道东南向,东拐西拐的,在一家叫真来顺的酒铺前停了下来。

进了酒铺,袁坤仪朝伙计要了一壶二锅头、切了一盘卤牛肉,紧着给沈惟敬斟上酒,自个儿也端起杯子,喜滋滋道:“沈学士,在下敬您一杯。恭喜您连升三级啊。”

沈惟敬上下打量,微笑道:“袁先生,平壤一别月有余,先生仁义道德、磊落正直的情怀,让惟敬深为佩服、感怀万千、自叹不如。这杯酒,该我敬你,敬你是条汉子。”

袁坤仪听到这番话,很是受用,连连拱手道:“沈学士,使不得,使不得。您现在贵为五品,在下区区七品参事,再说您这一身胆魄,就连东瀛将士都敬重,这哪能劳您敬酒啊!”

沈惟敬不好意思笑道:“嗨,这哪是东瀛武士也敬重我呀,分明是使命召唤,而且在下是在执行宋老爷的差事,当个传话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