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东四道地区。
黄海道北城门外。
据史料记载,沈惟敬第一次入朝,确实只带了四位随从,其中包括他的小兄弟王胖,一位通译、两位跟班。
一行人抵达城门楼下,通译用朝语对着守卫喊话:“喂,楼上的人听着,这位是大明天朝特使沈老爷,应邀到小西行长行营商讨两国大事。”
城门楼子上的日方通译听到是朝语,赶紧一字不落的翻译成日语报告给轮值官,这位轮值官姓田中、名干二郎,是追随小西多年的忠实门徒。噗一听是主子邀请的天朝特使,一边整理衣冠,一边忙着交代付值:“小野君,快,快,快去发动城里的老百姓,尤其是咱日本侨民,穿上盛装、唱起歌儿、跳起舞来,迎接特使君。”
付值应声道:“遵命。”
田中三步并作两步的跑下城楼,通译上气不接下气的跟在后面。
跑到沈惟敬一行前面,田中深度鞠躬,一口纯正的北海道音:“嗨!特使君,我已经听小西将军提起您要来,可不知道您如此迅猛,请原谅我没有准备。”
要说这小日本礼数就是多,刚说完最后一个字,就又连续不间断的深鞠了三个躬。
双方对话的顺序是这样的展开,考虑到是两国外交,田中用日语说,日方通译用朝语翻译,然后沈惟敬带的通译再用朝语翻译成中文,绕了三圈后,大意没变,但肯定不再原汁原味。
这沈惟敬精通日语,田中说的每一个字,蹦出来的每一个屁儿,他都听的真真切切。只是碍于外交场面,就只能耐心的让通译来传话。
沈惟敬眼见对方如此恭敬,便端起来架子道:“你们小西将军,是我的好哥们,就如同父异母的好兄弟,你可知道?”
这句话通过两边通译转换后,意思变成了小西和沈惟敬是自己家人,是一奶同胞...
这田中哪曾想堂堂大明使臣是一位算命先生、忽悠宗师,一切都信以为真,赶紧又深鞠躬:“使臣君,在下真不知道您是小西将军的家人,严重的冒犯到您。在下追随将军多年,一直在将军麾下鞍前马后在所不辞。”
沈惟敬听罢,热情万分又平易近人道:“哦,你既然一直追随将军,那我这次见到小西,帮你提一提,看看能不能给你挪挪位置,这防城官多没意思。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田中受宠若惊,赶紧恭敬回道:“在下田中干二郎。”
沈惟敬一听这名字,不等通译翻译,就忍不住噗呲笑出声,转身低声对着王胖:“我说胖儿,你看这小日本姓名真他妈的奇奇怪怪啊,尽是田中、山上、山根,什么田中干二郎、松下裤带子、龟田正雄、村口督史(村口坨屎)...尽他妈的没皮没脸的。”
王胖:“哥,听说这小日本大多不知道祖宗是谁,在哪里怀上或者在哪里出生,就直接取了哪个姓,这位田中干二郎,估计是他爷爷在田间地头生的他爸爸,他爸爸同样是在田里干出了他,而且还是第二个。”
沈惟敬哈哈大笑。
田中看沈惟敬笑的如此开怀,也不由自主的跟着乐了起来:“使臣君,还请您先移驾到城防所先喝杯茶,一会本城军民会举办欢迎仪式。”
沈惟敬:“好,好,都听你安排,我看简单点就好,我还急着去见小西兄长。”
沈惟敬带着四位随从,跟着田中进了城防所。
一进门,沈惟敬瞄了一眼,内心瞬间被震撼到了,看这城防所内虽然布置简单,可摆布整齐、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泥地上,甚至可以脱了鞋子行走。如果是在日本国的寻常人家里,不足为奇。但是身处在交战一线的城门楼道内,东瀛军士能对环境卫生自觉自律到了如此可怕的程度,这大和文化实在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双方坐定,互相敬茶寒暄,闲聊了没一会,只听得城里的街面上锣鼓敲起来、鞭炮放起来、人声鼎沸起来。付值也匆匆跑进来:“长官,外面已经准备好迎接使臣。”
沈惟敬也不推辞,在众人簇拥下走出城防所,只见一副八抬大轿已经停在街面,轿夫神情肃穆的在一旁待命。
沈惟敬万没料到,会有这样的欢迎仗势,想想反正既来之者安之,便心安理得的上了大轿,沿着城门口大街,嘿吱嘿吱的被抬着往城里走去。
街道两旁,朝鲜族的、日本族的军民百姓,穿着各自民族服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好不热闹,沈惟敬一眼望去,到处花花绿绿,尤其是满眼的红色和绿色搭配的服饰,让沈惟敬一下子想起了东北小媳妇的穿着,跟大明城里人相比,还是多了几分乡土气息。
沈惟敬在此起彼伏的欢迎和欢呼声中,越来越靠近了小西行长的行营...
小西行长军营大帐内。
参事一边端茶,一边不解的问:“将军大人,我们在朝鲜本岛上所向披靡,姓李的国王软柿子一个,都跑到义州那边躲命去了,您为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