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节 赠粮 (2/3)

r/>

“只是都统大人,袁大人此去前后也总需一月方能返回,只怕凤翔这边坚持不了这么久吧?”彭远仍不无担忧道。

旁边石绍一听连忙上前拱手。

“都统大人,那不如在下也即刻带人出发,先行前往城北一带筹措部分粮草,以解眼下燃眉之需,大人以为如何?”

郑畋忙点了点头。

“如此甚好,那就有劳石大人了。”

就这样,袁、石二人各自领兵五百,当日便分别出城前往筹粮去了。彭、沈二人则留守城中,继续操练那剩下的一千人马。

可这下却是难为死了李昌言。他接到郑畋的命令,说是让他们先设法于当地自行筹措粮草,务必再坚持一月。无奈,李昌言便也只得赶紧将弟弟李昌符找来,一起商量对策。

“昌符,你先看看这个。”

李昌符忙从兄长手中接过那封书信仔细瞅了瞅。

“……自行筹粮,务必坚持一月……”李昌符小声念道,“兄长,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李昌言只将那书信又取了过来。

“还能是什么意思,如今郑大人那里也是粮草紧缺,听说就连袁、石二位大人都已被派出去寻粮了,眼下咱们这里便也就只能先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可他们兄弟二人此前除了缴粮纳赋外,又哪里干过这征粮的差事。在他们看来,这征粮不就等于是去“抢粮”嘛。

“昌符,你看咱们该如何是好?”

李昌符愣在那里想了想。

“兄长,我看实在不行,咱们便也就只能先按大人的意思办了。”

“这……”

李昌言显得有些犹豫。

“只是眼下咱们手中又没有多少钱,仅有的那点还是弟兄们的军饷,这叫咱们又拿什么去筹粮,难不成还真要去‘抢’?”

“怎么,兄长,大人在信中没有提及此事?”

李昌言摇了摇头,而李昌符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唉,想当初龙尾坡一战,军中有功将士至今还未能拿到朝廷的封赏,而自长安失利后,看来这赏赐便也就彻底无望了,试想,倘若当初都统大人能先将朝廷封赏颁给营中将士,也许后来长安城中的那一幕也就不会发生了!如今我们粮草紧缺,营中供给已不得不每日递减,手下军卒也是多有怨言,若是再这么拖延下去,一旦我们粮草真的断绝,只恐三军哗变,如此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兄长,为今之计我看也就只有先靠咱们自己想办法筹粮了。”

见李昌言依旧是眉头紧锁,于是李昌符忙又说道:“兄长,倘若兄长感到为难,那不如就由小弟代劳,明日我先带人出城,往东边虢县那里去碰碰运气,兄长以为如何?”

李昌言听完想了想。

“唉,我看明日还是我去吧,你且留在城中守候。”

就这样,第二天天刚一亮,李昌言便带着城中一千精壮往东边虢县出发了。他知道,眼下自己虽可以朝廷之名向百姓征粮,可这年头到处都兵荒马乱的,尤其是此前这一带又离他们打仗的地方不远,当地那些还没逃走的百姓能种出点粮食已实属不易,他又怎能忍心真就这么从百姓手中将粮食全都收走?毕竟他自己以前也是个庄稼汉,所以深知百姓疾苦,如今既是做了行军司马,他说什么也不能再行此不义之举。为此,昨晚李昌言也是一夜未眠。思来想去,最后他总算是想出了个折中的法子——他决定亲自带人下地,替附近的百姓收割秋粮,以此来换取些粮食,也就算是对那些百姓的一点补偿吧。

于是,奇怪的一幕上演了。那些被李昌言从陈仓城中带走的军卒,他们手中并没有拿任何的兵器,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把把别在腰间的镰刀。那为他们送行的李昌符也觉得有些奇怪,他也不知道兄长这是要带人干什么去。

很快,李昌言他们便抵达了东边虢县附近。周围的百姓一见当兵的来了,吓得连忙丢下地里的庄稼,纷纷逃回家中躲了起来。

“大人,地里一个百姓也没找着,八成是看见咱们全都吓跑了,大人您看……”

李昌言无奈地叹了口气。

“唉,既是如此,那咱们就自己动手吧,切记,任何人都不许惊扰当地的百姓!”

“是。”

说着,李昌言立刻将他带来的那千名军卒分为了十队,之后他们便各自奔赴“战场”,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战场”是那一块块的庄稼地。

只见十队人马分头行动,他们有的负责收割,有的负责运送,有的则负责脱穗装袋。千名军卒在那地头田间你来我往,却又秩序井然。而这下也是又重新拾起了老本行的李昌言,更是显出一副悠哉游哉的样子。他一边弯腰割着手中的麦子,嘴里还一边哼着乡间小曲,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和弟弟李昌符一起在田间劳作的那个年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