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现在回想起苏老师告诉他的那个结局,依旧冷汗淋漓。
开宝九年的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
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不但如此,在赵光义即位之后,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也各个都死得不明不白。
同时,赵光义也许是怕自己的行为被人模仿,还害死了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
如果只是这样倒还是罢了。
最让赵匡胤生气的是,自己的这个弟弟夺权倒是一把好手。
但是治理国家反倒是个废物。
志大才疏,非要亲自带兵北伐。
高粱河一场大败,生生断了大宋立国之初的蓬勃之气。
赵光义刚刚被赵匡胤的圣旨打蒙了头脑,此刻被赵匡胤招进了宫,自认为终于有了询问的机会。
“皇兄,你为何突然免去我开封府尹的职位,臣弟这些年来忠心耿耿,有何错处?”
赵匡胤听到他这么说,心中的那股邪火再也压制不住了。
“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站起身来,径直走到了赵光义的面前,一脚飞起,将其踹到在地,而后拳脚飞一般的就往赵光义的身上砸去。
……
第二天的时候,宫中传来消息。
因为赵光义即将远行为官,大宋皇帝为弟弟举办酒宴送行。
席间赵光义饮酒过度,突发疾病。
赵匡胤在宫中召集御医为弟弟治病,奈何回天乏术。
三天之后,赵光义英年早逝。
赵匡胤痛彻心扉,对弟弟大肆追封,并将其几个儿子都封为郡王。
……
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开封府皇宫垂拱殿。
赵光义似乎面无表情的的听着下面臣子的请奏。
“官家,我大宋刚刚灭亡北汉,虽是军功赫赫,但是也不免人困马乏,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臣请暂缓北伐之事。”
“准了!”
赵光义在龙椅上淡淡应道。
底下的臣子似乎没有听清,依旧在大声疾呼。
“官家,臣可是忠心之言,这北伐真的暂时不行啊!”
赵光义猛地站起身来。
“你没听清吗,朕说准了!”
这下子,可真是把满朝的文武都给整不会了。
今年年初的时候,赵光义任命潘美为将,大兵包围了北汉国都太原。
然后赵光义又亲自带兵出征,击破了北辽的契丹援军,一举覆灭了北汉。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场战争不过是大宋大势之下的必然结果。
可是这依旧让现在的大宋官家信心爆棚起来。
这不刚刚覆灭北汉不到几个月。
这位官家就执意再次聚兵北伐,去收服燕云十六州。
并且还要御驾亲征。
可是大宋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次北伐和之前灭亡北汉不同。
这次攻打的可是北辽本土,加上刚刚灭亡北汉的军队根本还没有好好休整。
如果强行北伐,说不定就会凶多吉少。
奈何官家赵光义似乎是铁了心,不顾众臣的谏言,执意推动北伐的事情。
大臣们虽然知道希望不大,但是依旧每次上朝的时候,都会上奏折谏言。
本来都以为又是一场无效的谏言。
可是没想到换来了这位官家一句淡淡的“准了”!
把自己的大臣们都弄得目瞪口呆之后,赵光义回到了后宫之中。
他坐在御书房中,再次想起了补习班的一幕。
那位来自于其他世界的大哥向苏老师请教完问题之后,就轮到了自己。
而他也没有避讳“大哥”,直接在教室里问起了这次北伐的事情。
于是他就在苏老师的嘴里听到了自己的“高粱河车神”的戏谑称号。
他犹记得当时“大哥”好似看一个废物一般看着自己。
最后,苏老师更是严厉的对他说道:
“赵二同学,我之所以挑这个时间把你弄来,就是阻止你的这次北伐。”
“你给我记好了,在我的补习班毕业之前,你如果敢北伐,老师我一定会让你尝尝打龙鞭的滋味。”
于是这才有了刚才早朝时候的一幕。
……
不提补习班两位新晋学员做出的改变。
此时的苏正,也正在自己的系统中点验自己的收获。
【两位试课学员试课之后做出了改变王朝统治走向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