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长乐宫中,刘彻坐在几案之后,静静的看着对面一位中年男子。
“启禀陛下,听闻陛下曾于月前下诏求问治国方略,现微臣有一封《举贤良对策》奉上。”
“呈上来!”
“唯!”
身边的宦官将那个中年男子手中的竹简呈了上来。
刘彻接过那竹简翻看了一会之后,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怪异的神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那中年大臣朗声回应道:
“回陛下,正是如此。”
“我大汉现在学说繁杂,看似百家争鸣,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学说对于治国并无帮助,而且其中一些学说还有害大汉朝政。”
“故此臣苦心求索,认为只有独尊儒术,方才能统一我大汉的思想,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大汉。”
刘彻看着面前这个名叫董仲舒的大臣,沉思了一会问道:
“董爱卿,为何独尊儒术就能治理好大汉呢?”
“陛下请看,这儒术的核心思想乃是三纲五常,如果我大汉所有臣民都遵守这三纲五常,各司其职,那我大汉自然会皇权永固。”
“可是如果大家不遵守呢?”
“这就需要陛下下达旨意,将儒家学说立为我大汉国法,如果有人不遵守的话,就会受到律法的惩罚。”
刘彻听到这里,一脸恍然。
“原来如此,这就是苏老师所说的儒表法里吗?”
他的自言自语让对面的董仲舒一愣。
“陛下,您说什么?”
“哦,朕没说什么。”
刘彻看向董仲舒。
“董爱卿,你的提议朕已经知道了,只是兹事体大,朕还要好好考虑几天,你先退下吧。”
“唯!”
董仲舒对着刘彻施了一礼,然后退了出去。
刘彻手中拿着董仲舒送上来的竹简细细查看。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为三纲。”
“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如果我大汉的臣民真的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我治理国家必然会轻松许多。”
“如此看来,这儒术确实算是治国良方,可是昨天听课的时候,苏老师似乎对儒家学说并不太欣赏呢?”
刘彻一边看着一边口中喃喃自语。
到了最后,他收起了竹简。
“不管了,还是今天晚上上课的时候再问问老师吧。”
……
当天晚上,刘彻早早的就躺在了床榻上。
等再一睁眼,他已经来到了补习班的教室之中。
而其他的皇帝学员此时也都坐在了各自的座位上。
刘彻看到苏正还没有来上课,想了一想,凑到了李二的面前。
“李同学。”
李二见是汉武帝刘彻,急忙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一拱手。
“见过汉武皇帝。”
刘彻见这位老师钦定的学习委员对自己挺客气的,心中十分的受用。
不过他也没有因此志得意满。
他伸手拉住了李二的一只手道:
“李同学不要这般客气,我虽然因为生得早,不知道李同学在历史上的成就,但是李同学能够被苏老师委以重任,想必也不是一般的帝王,咱们之间还是同学相称比较好。”
李二自身也是自傲的人,虽然尊重能和秦皇并称的汉武大帝,不过自认自己也不比这些人差到哪里去。
所以他也没有太过自谦,也就顺着刘彻的意思道:
“既然如此,那么世民也不矫情了,敢问刘师兄来找世民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当,我是有一事不太明白,特地来向学习委员你请教的。”
李二道:“刘师兄说话太客气了,请教二字万不敢当,不过刘师兄有什么问题不妨说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就是了。”
刘彻也不纠结这些话语上的小心思,直言将自己白天接到董仲舒奏折的大致内容说了出来。
最后又问李二道:
“我听苏老师的说法,似乎对儒儒家学说颇有微词,但是我看到的儒术却的确对我大汉统治有利。”
“本来想要当面询问苏老师一二,但是想到李同学既是后进圣君,又是苏老师指定的学习委员。”
“就想说李同学想必会对儒家学说和老师讲课内容有更好的理解,所以这才向李同学讨教一二。”
“依照李同学的看法来说,这儒家学说我是否要在大汉推行?”
李二听完刘彻的问题,不由也是皱起了眉头。
“刘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