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仔细想想,苏正给这些皇帝上军事课好像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要知道,补习班的学员里,可是有许多马上打天下的皇帝。
其中的几个人,更是华夏古代军事家的天花板。
就拿李二来说吧。
要说帅才,他能让秦琼、程咬金、徐世绩、尉迟敬德无数名将各司其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效用。
要说将才,他能在虎牢关下以三千玄甲兵大破窦建德的三十万大军,绝对是字面意义上的以一当百的盖世猛将。
有一说一,如果不是因为其帝王的身份,李二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华夏第一名将。
就算这个“第一”有待商榷,但位列前三绝对无可置疑。
除了李二之外,补习班里还有秦始皇、项羽、刘邦、刘备、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开国帝王。
这几个人的军事能力或许比李二这种怪物稍差一线,却也似乎轮不上苏正来教他们怎么打仗。
但苏正却比他们多出了几百上千年的知识积累,后人对于这些皇帝们战争史的研究,使得苏正可以从更高的维度上来看待学员们正在或者正要面临的战争。
所以苏正还是有教给这些皇帝的知识的。
在学员们的认真听讲中,苏正继续讲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一国之君,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所以你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所谓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战争是一个国家最为激烈的政治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
苏正讲到这里,看到底下有几个皇帝脸上露出了一脸深得我心的表情。
仔细一看,发现是赵佶,赵构两个宋朝的皇帝。
怪不得你们会被称为大怂!
所以苏正又道:“与此同时,我请同学们记住,作为一国君主,你们也不能畏惧战争,因为它既是一个国家最后的手段,同时也是其他政治活动的托底手段。
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你们这些国家君主,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永远在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苏正干脆直接点名:
“赵佶同学、赵构同学。”
“在。”
“我刚才的话是专门说给你们两个听得。”
赵佶和赵构得脸上露出不自然的表情。
想来也是,毕竟是一国之君,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唯我独尊惯了,自从上了这个补习班之后,就老是丢面子,
不过苏正可不在乎他们的心思。
“你们两个当前当前所面临的局面我都了解,你们在历史上做出的选择我也都知道,甚至说你们想要像敌人求和的心思我也能理解一二。”
“不过我希望你们记住一点,能战才能和!”
“尤其是你,赵构同学,为了求和,竟然不顾大好局势,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已经深入敌人腹心的岳飞,简直是不知所谓。”
对于苏正的教训,两个皇帝只能懦懦听了。
不过苏正看他们的样子,似乎还有些不以为然。
苏正对此倒也并不在意,差生总是需要多多调教一番,他还有时间。
“好了,我们继续讲课……”
“华夏历史上有许多经典战例,比如朝歌之战,淝水之战,而且咱们在座的许多同学自己也曾打出过著名的经典战例。”
苏正将手往下一指:
“项羽同学曾经破釜沉舟,率领五万楚军在巨鹿一举大败秦将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
“刘邦同学手下的将领韩信曾经在井径关边背水一战,以一万多汉军击败赵国二十万大军。”
“刘备同学曾经和孙权的联军打出著名的赤壁之战,一把大火烧灭曹操八十万大军。”
“李世民同学曾经在虎牢关下以三千玄甲兵打破窦建德的二十万大军。”
……
“同学们,我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虽然这些战例总被冠以以弱胜强的名头,但是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战争的结果不会说谎,从来没有什么以弱胜强,只有以强胜弱!”
苏正继续讲道:“就像是我之前提到的那些战争中,无论战前双方的力量看起来谁优谁劣,但在战争真正爆发的那一刻,胜利的一方的力量都是比对方强大的。”
“而这种强大的原因,既有胜利一方将领在临战之时的精妙决断,但更多的则是战争开始之前的运筹帷幄。”
“其实很多战争,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一多半的成败,而咱们接下来的教学内容,首先就从如何在战前筹划。”
“在课程开始之前,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接下来想要打的是哪一场战争?你和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