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章进城 (1/2)

然而城上的县令听了这话,不仅不露面,反而越发觉得危险了。

于是他趴低了身子暗自琢磨道:,跟你们这般贼子讲什么信义,那会稽郡的郡守不也请了项梁等人共同起义吗,结果还不是被项羽给砍了!

那刘交‘沛县君子交’的名声,我还出力不少呢,你不还是卷走我一乡的百姓,让我差点没被砍头!

萧何这厮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回去我就砍了他!

而刘交见县令迟迟不肯出面,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心道这县令不露头,看来还得给他些压力,否则怕是难有转机。

随即,他转头对着身旁的士兵吩咐道:“快去,取来帛布与笔墨,我要写一封帛书。”

不多时,帛布与笔墨取来,刘交略作思索,便挥毫泼墨,笔锋凌厉,写下一封言辞恳切又暗藏威慑的帛书。

帛书中,他先是痛陈秦朝暴政,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再表明他们起义是顺应民心、拯救苍生之举,接着又点明县令反复的不义行为,最后向城中百姓与士兵晓以利害,呼吁他们顺应大势,莫要为县令的一己之私陪葬。

写罢,他将帛书仔细卷起,用绳索绑在箭尾,对着一名箭术精湛的士兵说道:“务必将此帛书射到城内显眼之处,让百姓和士兵都能看到。”

刘邦见状不屑的道:“傻小子,百姓能有几个识字的,你写这玩意儿给狗看呢?”

刘交笑着道:“不错,这东西就是给那些认识字的墙头狗看的,在当下来说,他们依旧还是有着主导地位的,所以只要他们倒向咱们,那咱们的事儿就要顺遂很多。”

“狗屁!”刘邦不乐意的道:“那你说咱们手底下这群不认字的兄弟算什么?”

“最后还不是咱们兄弟才肯舍命去干大事,乃翁刀架在他们脖子上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是谁在主导谁了!”

刘交笑了笑说道:“兄长,你说得对,你在沛县人缘颇好,与诸多官吏相熟,且丰西泽义释劳役之事,早已传遍四方,彰显了你的义气。”

“如今正是你发挥声名的时候,你可带着人前往四处城门喊话劝降,以你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定能打动城中之人。”

“所以城中那群不认识字的兄弟们,就全交给你来主导了!”

刘邦听后,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豪迈地说道:“这还差不多,乃翁这就去会会那些老相识,你小子就瞧好吧!”

说罢,他大手一挥,带着樊哙、卢绾等一众兄弟,朝着城门奔去。

刘邦站在东城门下,神色镇定,目光炯炯地望向城墙上的士兵与百姓。

随即他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城上的兄弟们、乡亲们,我是刘季!都听好了,我刘季向来都是讲义气的人,说过的话,那就是板上钉钉!”

他的声音洪亮,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如今,我带着兄弟们来响应起义,为的就是推翻暴秦,让咱们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只要你们现在打开城门,放我和兄弟们进去,我保证,秋毫无犯!”

刘邦一边说着,一边有力地挥了挥手,仿佛在向众人承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要是你们错过我刘季,等别的人打进来,那他们就算是不屠城、那也少不得要烧杀抢掠一番,到时候你们可就要遭老罪了!”

刘邦喊完又带着一群手下直奔下一个城门。

而城墙上,士兵们听了刘邦的话,开始交头接耳,神色间满是犹豫。

其中一个年轻的士兵忍不住低声说道:“这刘季,当年在沛县当亭长的时候,确实是个仗义的人,我还受过他的恩惠呢。”

旁边一个年长些的士兵微微点头,轻声回应:“是啊,他丰西泽义释劳役的事儿,咱们都听说了,那可是冒着杀头的风险啊,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城门口的百姓们也在窃窃私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捋了捋胡须,感慨道:“刘季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为人豪爽,从不欺负咱老百姓。他说的话,我信!”

一个年轻的后生听了这话,心道你是哪个乡的我还不知道?

还看着人长大,人刘季都不见得能认识你好不?

不过还是附和道:“是啊,要是真让别人打进来,咱们可就惨了,还不如跟着刘季,说不定真能过上安稳日子,况且携民逃难的公子交也在外面,必定不会为难咱们的……”

城头上,县令听到外面的动静,吓得脸色惨白,瘫坐在地上,额头满是汗珠。

他心里清楚,刘邦在县衙的人缘极好,刘交在黔首那边有很得人心,如今这一番话,怕是已经动摇了城内人心。

此时,刘邦已经到了东城门,东城门的守城校尉站了出来,他望着城下的刘邦,大声问道:“刘亭长,你当真能保我们平安?”

刘邦毫不犹豫地大声回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