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珩继续分析道:“我们不仅仅是将这些移民安置到远东,我们还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也要确保他们能迅速融入这个地区,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必须提前规划好。”
他稍微停顿,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
“要想让远东成为我们的战略堡垒,仅仅靠人口增长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要建立起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链,借助矿产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
“还有高科技产业,并通过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逐步实现自给自足,并在某些领域实现领先。”
艾德里安点了点头,表示理解,并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落实这些策略。
他知道,远东的未来不仅仅关乎地理位置,它的资源潜力和广阔的开发空间,决定了它在国家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能够按照李文珩的计划,发挥出其全部优势,远东将成为国家经济复兴的核心支撑点。
李文珩的眼神愈加坚定,“有了土地,人口也要得到合理分配。”
“2000多万人的规模远远不够,至少得达到3亿,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战略优势。”
“我们必须确保人口结构的多样化,特别是通过合理的民族融合,最大化地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与生产效率。”
“只要实现这一目标,远东的崛起,便指日可待。”
他顿了顿,语气渐趋激昂,“远东的未来,关乎我们整个国家的未来。”
“我们不仅要从人口上突破,更要从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布局,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远东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啊!!”
艾德里安略显犹豫地问道:“元帅,如果将大量迁移到远东,会不会对您产生不利影响?”
他并非反对这一决定,只是担心可能会引发莫斯科的反感。
毕竟,这样的移民政策在首都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在当下国内局势复杂的情况下,任何看似挑战中央决策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外界攻击的目标。
而远东的移民计划,一旦被外界知道,势必会激起各种议论,甚至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李文珩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忧虑。
他深知,自己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军力,200多万大军正准备与日本和美国开战,任何决定都将从战略角度考虑,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层面的权衡。
即便莫斯科有所异议,他也有能力应对——尤其是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关键时刻,连阁下在国家利益面前,也只能选择沉默或者间接支持。
他冷静地回答道:“艾德里安,你们知道卫国战争的惨烈吗?!”
“苏联损失了整整一代年轻人,那段历史对这个国家的伤害深远,而这些年,苏联一直在为恢复人口和力量而努力。”
“现在,如果阁下真心想减轻欧洲的压力,让我来远东牵制美国,那么即便没有移民,我们的处境依旧艰难,依旧需要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寻求突破。”
艾德里安听后,心中不禁一震,终于明白了李文珩的决策考量。
他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感受到元帅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内心对李文珩的信心愈加坚定。
李文珩的目光从窗外的辽阔大地中移开,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以前我没有来到远东,你们为了不引起注意,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迁移工作!”
“如今,我来了,大家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开展这项工作,光明正大地进行这项移民行动。”
他顿了顿,眼神冷峻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远东的移民工作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集体农场模式。”
“那些老旧的、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思想,我们不再继续沿用。”
“移民一旦到来,每个家庭都将直接分配200亩土地,农民将根据土地的数量进行生产。”
“这是他们的天赋所在,也是我们稳固远东农业生产的基础。”
这番话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强烈震动。
“你说不搞集体农场?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反对莫斯科的政策吗?”有人不解地低声问道,眼中充满了惊讶和疑惑。
“元帅在远东搞得如此张扬,莫斯科知道了会怎么反应?”另一个人也低声嘀咕,显然对这一举动充满了担忧。
集体农场的政策在苏联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斯大林时代的一项核心经济体制,涉及的利益庞大,改革起来无疑是挑战了苏联体制中的根基。
如果李文珩在远东实施这种显然不同的农业模式,无疑是在公然挑战莫斯科的政策。
而这不仅仅是一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