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珩的语气沉稳,目光坚定地说道:“我认为接下来的局势将会是苏美对抗,而这种博弈会持续但不会彻底决裂。”
“为了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主导,苏维埃必须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斯太林微微点了点头,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他心中暗自庆幸,自己选的接班人果然有见识,远比那种只懂得征战、对政治毫无理解的朱可夫聪明得多。
“那现在局势如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地为苏维埃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呢?”
斯太林咬住烟斗,眼神锁定在赫鲁晓夫与李文珩身上,显然是想听听他们的见解。
赫鲁晓夫急于抢占话语权,根本不给李文珩开口的机会,立马说道:“显而易见,继续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希腊,通过支持游击队的方式挑起变革!”
“我们还可以对东德进行更大的施压,迫使美利坚合众国退出欧洲,这样苏维埃的旗帜将在全球飘扬!”
赫鲁晓夫说完,眼神警觉地扫向李文珩,似乎在担心对方会提出相同的看法。
李文珩感受到赫鲁晓夫的敌意,却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冷淡地看了一眼:“阁下,欧洲方面我们已控制了东欧,但杜鲁门和丘吉尔死活不肯放手希腊,黑海舰队也被限制在黑海之内。”
“眼下,我们只能将注意力转向东方。”
“东方?”斯太林和赫鲁晓夫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显然没能理解李文珩的意图。
赫鲁晓夫更是直接反问:“李文珩同志,你难道没搞错?世界的中心是欧洲,英美的关注点也始终放在欧洲,怎么可能去争夺东方?”
李文珩冷眼扫向赫鲁晓夫,气场瞬间逼人:“赫鲁晓夫,你是在质疑苏维埃元帅的判断吗?”
话音未落,赫鲁晓夫立刻感到一股沉甸甸的压力,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不自觉地转向斯太林,仿佛在寻求支持。
斯太林看了看两人,缓缓开口:“李文珩,继续说下去,东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争夺?”
“首先是小日子!”李文珩伸出双手,继续说道:“届时,苏维埃一方面控制欧洲,另一方面掌握东方的主动权,足以左右全球格局!”
听到这里,斯太林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显然被李文珩的战略眼光所吸引。
《雅塔尔协议》虽然表面上是三巨头联合主导的二战后格局,但斯太林对英美,尤其是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怀疑从未消失,他一直不希望和这些国家彻底撕破脸。
李文珩提到争夺东方,这一建议正好触动了斯太林的心思:“哈哈,李文珩,真是个好主意,居然能想到从太平洋发力!”
“说起来,红海军在远东确实需要一个不冻港,而海参崴显然远远不够。”
斯太林对李文珩表示赞许,这让赫鲁晓夫显得有些尴尬。
赫鲁晓夫满脸担忧:“阁下,美军已经在岛链奋战,我怕其他将领难以压制麦克阿瑟,必须由李文珩同志亲自坐镇,他可是苏维埃的战神……”
“不能!”斯太林坚决拒绝,“李文珩刚从欧洲战场归来,贸然派他去远东实在太仓促!”
李文珩心知肚明赫鲁晓夫的算盘,不过并不打算与之对抗。反而,他心里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远东将成为自己的独立领土。
“阁下,我愿意去远东,保卫苏维埃的利益!”
斯太林皱了皱眉,从沙发上站起,凝重地问道:“你能应付得了麦克阿瑟和日军的双重威胁吗?”
“实话说,自从德意志联邦投降后,杜鲁门就多次催促我根据《雅塔尔协议》开始准备对日作战。”
“但我依然希望你留在莫斯科。”
李文珩心想,留在莫斯科又能如何?这里的权力中心早已被局限,而他正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立足。
“阁下,远东关系重大,必须归入苏维埃版图。我去完全合适!”
赫鲁晓夫见状,立马附和:“是啊,除非是李文珩同志,否则恐怕没人能应对麦克阿瑟。”
赫鲁晓夫心里清楚,一旦李文珩离开莫斯科,他将失去一位极为重要的对手,甚至有可能彻底边缘化他。
斯太林心中犹豫不决,既不愿让李文珩远离自己,也清楚远东的战略意义。
“好吧。”斯太林最终叹息一声,“你去主持远东事务,我给你150万大军,武器装备随便挑。”
这话一出,赫鲁晓夫心里松了口气,总算将李文珩从莫斯科送走了。
然而,斯太林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另外,从伊尔库茨克到白令海峡的远东联邦管区79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将由你负责。你有权调动一切资源,海陆空三军,所有人都要听从你的指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