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小日本。
街头四处,成群的日本人情绪激动,挥舞着拳头,喊着誓言要消灭远东的苏军。
“苏联必败,天皇陛下永存!”
“关东军大胜,大日本帝国必胜!”
这一声声激昂的呼喊,震耳欲聋,仿佛每一个日本人都被注入了战争的热血,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代价,只剩下对胜利的盲目热忱。
尤其是媒体们,广泛传播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将苏联描绘成恶性侵略者,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唤起民众的愤怒与复仇之心。
报纸、广播,甚至街头巷尾的言论,都在无形中加剧着对外敌的仇视,同时号召团结朝鲜与满洲一同抗击所谓的“毛子”。
“战无不胜,关东军必胜!”
这句口号在人群中响彻云霄,媒体的宣传大肆鼓吹着这种情绪,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思索着自己未来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商店、市场的各个角落,都被这些激烈的言辞充斥着。
民众脸上没有一丝疑虑,反而带着几分狂热和兴奋,仿佛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三十年前的日俄战争胜利,至今仍在日本人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次胜利成为了他们自信心的来源,他们相信,只要再次与斯拉夫人对抗,胜利就在眼前。
历史上,日本曾凭借强大的海军与出奇制胜的战略,成功击退列强。
而如今,面对的敌人——苏联,虽然在地面战争中拥有强大的优势,但日本人依然认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军事才干,击败苏军将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日本的媒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宣传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他们称之为“为了大东亚未来的战斗”,强调只有通过打败苏联,才能真正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伟大理想。
这些理想从最初的学术理论逐渐转变为全民运动,每个普通百姓仿佛都在心底涌动着一个念头——为了天皇,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心中的荣耀,拼尽全力去战斗。
在这样高涨的情绪下,民众几乎都忘记了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无数人在街头巷尾谈论着自己理想中的战场场景,甚至很多人幻想着自己英勇的战斗和凯旋的归来。
一个个年轻人迫切渴望加入军队,怀抱着一种无畏的精神走向前线。
即便是年迈的父母,也带着激动和自豪的眼神,目送着儿子踏上征途。
他们坚信,日本的胜利将带来更辉煌的未来,而他们的牺牲,最终会变成国家荣光的象征。
对于裕仁天皇来说,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
对他而言,战争不过是一种手段,一种振奋民众士气的方式。
毕竟,死亡与痛苦不会降临到皇室与贵族子弟的身上。
即使成千上万的平民为此丧命,那不过是一些冰冷的数字罢了,最终能够凝聚的只是全体国民的忠诚与斗志。
在他看来,战争的意义远在于胜利的果实,而并非战争本身的痛苦。
只要能够让民众信念坚定,只有确保最后的胜利,那些牺牲便是值得的。
即便战争的代价是与苏军进行一场“人海战术”的拼杀,也无所谓。
只要苏军的伤亡足够庞大,莫斯科一定会感受到压力,迫使其坐下来谈判,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日本。
裕仁天皇的心态颇为冷漠,他看似不以民众死伤为重,唯一在乎的,是自己国家的最终胜利。
而这将是大日本帝国国力的体现,是皇室绝对统治的象征。
裕仁宣布战争后,世界为之一震。
轴心国阵营中,意大利已经投降,德国几乎被摧毁,只有日本依然在亚洲独自抗衡。
战争局势的瞬息变化,让世界的焦点再度聚集到远东。
亚洲的命运仿佛即将从此刻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斯大林虽然已根据《雅塔尔协定》将部队调往远东,但他是否愿意出兵与日本开战,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苏联与日本的关系在战后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未必能迅速决裂,尤其是苏联的态度变化对于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一旦日本宣布开战,意味着苏联必定会直接对日动手。
而这不仅仅是为了与日本直接冲突,更是为了打击轴心国最后的力量,摧毁这一存在对全世界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
但即便如此,日军并非没有力量。
根据初步统计,已经公布的兵力达到了360万,与苏军相比,数量上略有优势。
尽管如此,苏联的军事力量深厚,尤其在坦克、火炮、空军等方面占有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