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
苏军尚未动员,单凭莫斯科的一纸命令便激起了各方剧烈反应。
世界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仿佛一颗定时炸弹在空中悬浮,随时可能爆炸,令人心生畏惧。
李文珩,仿佛一把利剑悬挂在世界的头顶,随时可能斩下,令各国为之胆寒。
他的名字一出,几乎没有人敢轻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压力如同巨浪袭来,带来无法阻挡的摧毁力。
莫斯科的命令一经发布,立即引发了包括国际政坛、军事圈在内的激烈反应。
张清婉、邵天恒、何宇航等人迅速启动紧急预案,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接下来的行动。
整个苏联的政治与军事高层,仿佛一台精密的时钟,运转得井然有序。
各个部门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确保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与此同时,克格勃远东区域的所有人员资料被张清婉接管,内务部的情报网络开始迅速构建。
每一份来自外界的情报,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筛选、分析,并迅速传递到最重要的决策层。
面对即将爆发的局势,任何一丝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张清婉心思缜密,做事风格严谨,毫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西伯利亚大铁路空前繁忙,火车昼夜不停,380万部队和海量战争物资正源源不断地向远东汇聚。
铁路两旁,车站如战场,军车和物资堆积如山。
车厢一列接一列,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穿梭在辽阔的荒原上,像一道道吞噬一切的钢铁洪流。
23万节火车皮,连绵不断地驶向远东,横跨东欧与东亚,贯穿了广袤的土地,穿越无数的城市与乡村,波澜壮阔,犹如一场巨大的迁徙。
每一节车厢都装载着即将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每一分部署都关乎生死存亡。
这是苏联史上首次在远东地区集结如此庞大军力,而统帅这支百万大军的正是李文珩!
他作为指挥官,不仅拥有无可比拟的军事才华,更深谙如何将这些浩大的资源和力量调动至极致,使其发挥出最强大的威力。
李文珩身上散发出的威慑力,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
他的决策,不仅关乎苏联的未来,也将直接影响全球的局势走向。
莫斯科火车站。
一列列火车停靠在站台,蒸汽滚滚,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
站台上,士兵们神情严肃,忙碌的脚步声与列车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弥漫着紧张与压迫感。
斯大林与李文珩并肩走在站台上,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
两位伟大的领导并没有多言,默默地走过那条钢铁铺就的路,仿佛在这条铁路的尽头,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个新的世界。
而这新世界的形态,将由他们亲自塑造。
站台上人来人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井然有序地执行着任务。
每一刻,时间都显得异常紧迫,每一分每一秒,李文珩都仿佛在用自己的意志,推动着这场改变世界的战争的步伐。
他与斯大林的步伐齐整,仿佛两颗心跳合二为一,紧密而有力。
这一切的布置,似乎早已成竹在胸,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指挥一支庞大的军队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任务,单单是部队的番号就够让人头疼。
每一支部队的装备、人数、特点,以及部署的位置,主帅都必须了如指掌,这不仅仅是对战略布局的考验,更是对一位军事指挥官全局掌控能力的挑战。
尤其是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任何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走向,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
李文珩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远非常人所能理解。
这不仅仅是关乎战术与战略的博弈,更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较量。
指挥一支庞大军队的艰巨性,要求每一位指挥官都要做到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把控,特别是面对敌人强大而多变的进攻方式,稍有差池便会瞬间爆发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我是苏联的元帅,但跟你这种真正的元帅相比,我还是差得远。”
斯大林笑着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敬意。
话语中流露出一丝钦佩,却又隐藏着无尽的压力,仿佛那种沉重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属于李文珩个人的,而是整个苏联的命运都在他的肩膀上。
李文珩心中明白,斯大林此言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反映出他对于自己权力的依赖。
苏联的未来,乃至整个欧洲的局势,似乎都将取决于李文珩能否在远东取得胜利。
而这份责任,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