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 被迫成为时代第一词人的辛弃疾 (1/2)

东汉末年。

“啊啊啊!气死俺了,大宋的皇帝都是什么东西,先是岳飞,现在又是辛弃疾,大宋的皇帝简直不配做君主。”

张飞手持丈八蛇矛,愤怒道。

憋屈,无论是辛弃疾和是岳飞让他们这些武将看了心里都感到很憋屈。

恨不得去将大宋的皇帝和文官捅一千个窟窿。

“唉!这般猛将,要是到了汉末,想必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猛将啊!只是生在了大宋这样的一个时代。”

刘备惋惜道,人生遗憾很多,郁郁不得志,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这觉得是让人感到绝望的,辛弃疾和岳飞身在那样一个时代是他们的悲哀。

关羽、赵云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憋屈,他们只感到前所未有的憋屈,这样的朝堂实在让他们感到窝火。

诸葛亮不禁在想自己要是生活在大宋那样的一个时代,恐怕就算他真有管仲乐毅之才,恐怕最后也只得郁郁而终吧!

“艹!霍去病一般的人物最后却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君王,真让人恼火啊!”

曹操向来重视人才,尤其是厉害的武将,辛弃疾这样武文双全的人,更是宝贝的不得了,可是大宋的皇帝竟然弃之不用。

......

【公元1168年,已经二十九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依旧只是一个闲职,每天的工作就是游历在各种宴会。】

【此时辛弃疾包间依旧染尘了,而他手里的笔却走出了一条通天文路,大宋失去了一名将星,而一位大文豪赫然出现了。】

【那个最不喜欢写词的辛弃疾终于被时代逼迫的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词人。】

【在赵彦端的酒宴上辛弃疾写下了《水调歌头》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在另外一场宴会上又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笑谈护长江,波澄碧。】

【即使不能上战场,即使自己志向难于实现,辛弃疾依旧在用自己的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他的大多数词句里都表达了他想要北伐,想要收复失地的愿望,可惜最后终究是孤剑难鸣,无人应和。】

【辛弃疾的词极具有特色,既有作为武将的豪迈又有作为文臣的婉约,在江南之地看到了江南的连绵细雨,辛弃疾写下了《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大唐。

李白饮着酒欣赏着辛弃疾的词句,眼神中满是欣赏之色。

“好好好,好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花阑珊处,此句真乃神来之笔啊!如此美妙的词句不敢相信是一位顶级武将所著。”

“是啊!太白兄,辛弃疾的诗歌里充满了太多的情感了,国仇家恨,对感情的向往,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杜甫评价道。

他们都从辛弃疾的诗歌里感受到了对方那种最真挚的报国之情,和对于个人郁郁不得志的无奈,杜甫不禁想起自己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山河破碎之际,他们身上的那种无奈。

.........

南宋末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哀叹一声,当初朝廷没有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没有注重军事的发展,最后蒙古大军压境,大宋也终究灭亡了。

当初辛弃疾从金国返回南宋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大金内部早已腐朽,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也金国北方的蒙古却越发壮大,这引起了辛弃疾的担忧。

辛弃疾曾经上书大宋皇帝‘金国不足为虑,而是应该小心蒙古。’可是压根没人重视。

最后事实也如同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六十年之内金国灭亡,可是大宋的危机没有因此接触,反而面临更加巨大的危机,崛起的蒙古。

可惜当初大宋的皇帝没有听从辛弃疾的建议,等到意识到蒙古的危险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

【公元1172年,已经35岁的辛弃疾再次被调任,回到了建康,这一次辛弃疾终于进入了他心心念念的军队,虽然只是做了一个参议官,可是辛弃疾并没有因此抱怨,反而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了。】

【之后辛弃疾开始重视练兵,跟着年轻的将士们一起训练,可是他的思绪重视会飘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