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你说呢,公主?(求鲜花、收藏) (1/2)

在张首辅倍感烦躁之时,易小安从酣睡中悠悠醒来。

他的烦恼,易小安不知晓,也不想知晓。

若是张居正选择相信他,他可能真的会出手帮助。

但若是张居正不相信,那他也没办法。

是死是活这个选择交给张居正自己。

靠着系统和赚取的银两,再过两年完成了后易小安就准备去潇洒快活了。

至于官场那些,他丝毫不想参与。

瞅着今日的两百份卤煮已经结束,易小安伸了个懒腰走出门。

一天两百碗是他定下来的规矩,多一碗都不做。

虽说大小肠这些玩意的清洗不需要他,但是光是做,那味儿都够呛......

捋了捋头发,易小安漫步在京城街头。

大明京城,十里繁华,四处可见的青石路面夹杂着厚重的墙楼,给人一种无法形容的粗犷感觉。

亭台楼阁,街道店铺,古朴中泛着粗糙和时间的磨砺,大气而散发着肃穆。

轻车熟路地来到一家会馆,易小安盘腿找了个位置坐下。

“病中孤馆自嗟呀,才说离家。便恨离家。”

“闲庭开遍紫薇花,人在天涯。病害天涯。师父。”

“罢了,我侄儿染病书斋,我去看看就来。”

“......”

听着台上的二旦唱着戏曲,易小安听着是相当起劲。

也没办法,明代的娱乐活动虽是不少,但是和后世根本无法比拟。

室内活动类似牌九、掷骰子、打梭哈这些易小安根本提不起兴趣,至于去青楼这些更无需多谈。

他,易小安,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男孩,怎会做出去青楼这等不堪入目之事?!

也正因此,易小安日常固定活动就是来戏楼听听曲儿,倒也是一桩美事。

还真别瞧不起明代的戏曲,在继承了元代的经典后,明代戏曲完全是集大成之作。

明代戏曲包括传奇戏曲和杂剧,但明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传奇作品极少。

比较知名的就是《白蛇记》,传奇创作大盛是嘉靖以后出现的,而在万历年,传奇创作进入了高潮!

易小安现在所听的,便是最为经典的《玉簪记》。

和大多数戏曲一般,基本定调都是感情故事。

这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

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

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

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

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必正,潘必正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

潘必正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

“小哥儿,你觉得如何?”

“挺好。”

听着声旁一个男孩对他问着,易小安也没转头,磕着手中的瓜子仍是看着台上。

“是啊,不顾世俗追求的感情,真好......”

“嗯?”

在听到这话后,易小安的兴趣倒是被勾了起来。

这话还是要些思想觉悟才能说得出来的,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又有几人能不顾世俗呢?

“从何说起?”

易小安吐掉了口中的瓜子壳,转头看向身旁的“男孩”。

准确的来说,是个假小子。

“男孩”穿着一身白色长衫,乌发披肩,脸如白玉,黛眉入鬓,凤眸修鼻,唇红娇嫩。

这般姿容饶是易小安也是惊为天人,两世为人所见的美貌女子也不少,能与这“男孩”比拟的也尚无几人!

说直白些,冰冷的文字来形容她那娇俏容貌,只是单纯的禁锢罢了。

虽然她精心打扮了一番,但是易小安还是辨别出了她的性别。

【古人是不是不知道喉结这玩意啊......】

“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这不就是当下人所要追求的吗......”

听着女孩刻意压低声音说出这番深邃的话,易小安有些绷不住了。

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引自李贽的《明灯道古录》,其解为各满足千万人的欲望。

而李贽的理想便是竞争自由,个性解放的社会景象。

这话放到明初可是要被杀头的,但是在明末万历这会,不少人已经有了这种的想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四章 你说呢,公主?(求鲜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