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样的女生,真正的原因是喜欢婴儿的基因在影响你的审美。
【焦点效应】
九岁之后才会出现共情能力,这个时候才会慢慢的理解别人。但是在共情能力完全发育之前,人是不会想这些的,你关注的只是你自己。这种心理其实并不能完全消失,就算你长大了,如果有一天穿了一件不好看的衣服,或者女生没有化妆出门,你就会觉得别人都在看你。实际上那只是你过于关注你自己了而已。这就是焦点效应。
【成长狂妄期】
孩子在成长的前期,会经历一个超级狂妄期,在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是最厉害的,所以都喜欢英雄人物。他们内心渴望自己是英雄,他们也深信不疑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未来是一定有一番成就的。而这个时期,就是孩子的人格中自信产生的时期。当然这个超级狂妄期会随着后面的教育慢慢消散。
如果超级狂妄期的孩子得到了足够的信任,那么他以后成长起来,就是一个拥有足够自信的人。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甚至还有打击,那么未来成年之后,就会变成一个胆怯、不自信的人。因为他的自信在最关键的发育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养分,已经发育畸形了。这是不可逆的。
【自恋性人格障碍】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会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像是单机游戏里面的主角。所以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牺牲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一旦输了,就会折磨所有阻挡他的人。
【马基雅维利人格】
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没有道德约束感,这种人对金钱和权力有渴望,而且擅长操控和欺骗。
【精神病态患者】
这种人没有共情心,无法感知其他人的情感,所以表现就是极度冷血,其他的痛苦对其没有任何的感染力,甚至还会觉得别人陷入痛苦很有趣。
【表演型人格障碍】
普通人中每四十个人,就差不多有一个这样的人。这种心理带来的效果就是永远在演戏状态,是个戏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触过表演型人格障碍。
举个最鲜明的例子,社会上的渣男渣女就是这种性格,表演型人格障碍。他们觉得自己充满魅力,所以喜欢和很多人保持暧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就像是演电视剧。情绪化,容易焦虑,不能忍受批评,认为错误的总是别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几乎无法治疗,特别自私自利,若对他们善良关爱,他们就会利用你,当你傻。根本不能变好。
而这种病的起因基本上是从小缺乏家庭的关心。缺乏安全感会有表演性戏精,边缘化人格,自卑,多疑,敏感等,一系列都是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不给关爱居多。父母的自私,导致孩子受苦。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这可能是不致命的精神病里命运最悲惨的。这样的人是无法得到幸福的,因为当这样的人获得幸福,就会开始自我怀疑。
在内心中,这样的人会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一旦有人对她好,她就会想尽办法的毁掉幸福,比如不停的试探这份爱情是不是真的。不停的作,不停的闹,直到爱她的人忍无可忍。
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她本人也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中。这样的人观念非黑即白,害怕孤独,恐惧被抛弃,情绪易怒又不稳定,有极强的掌控欲。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有一个伤痕累累,永远哭泣的小孩。当这样的人被爱的时候,这个悲伤的小孩就会说,这一切都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爱我,自己不会得到爱的。
所以这种人在人际关系中,只要稍微有一点问题,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所以会马上拉黑删除一条龙。比起一段感情的开始,从骨子里更渴望感情的结束。
甚至会不定期的删除自己的联系人,能从这种和别人“断绝关系”的行为中,得到病态的快感。
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童年时的感情缺失,自己的感情需求被父母无视,得不到回应产生的。
【恐惧型依恋人格】
恐惧型依恋人格症状,恋爱时害怕被抛弃,所以喜欢查岗确认,满足自己的安全感。想念另一半但却忍着,不喜欢主动发消息,害怕自己太主动,显得太依赖对方。如果对方偶尔不粘人,就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甚至不停幻想两个人分手的场景,甚至幻想自己可以在对方背叛之前,提前结束,免得受伤。
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童年目睹了父母的争吵和暴力,或者被父母长期否定和辱骂,所以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
【讨好型人格】
越是渴望爱,就越得不到爱。这样的人不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害怕影响别人,被别人讨厌。这样的人看重别人的评价,对别人的要求无法拒绝,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