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章:能源革新,持久战力 (1/2)

第二十章:能源革新,持久战力

在灵荒星球愈发紧迫的备战氛围中,梁阳阳深知超级传送器与海量人工智能战斗机器人的能源消耗问题,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制约着星球的战斗力。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即便拥有再强大的武器与战术,也难以在即将到来的僵尸大军和魔族威胁下持久作战。于是,一个大胆而极具前瞻性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让智能基地全力研发可控核聚变微型发电装置,一举攻克能源困境。

梁阳阳迅速召集智能基地内的核心科研团队,与超级电脑“梁小欣”一同开启这场艰难的科技攻坚。“梁小欣”凭借其超强的运算与分析能力,第一时间调取了过往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所有研究资料,从基础理论到实验数据,从材料特性到工程设计,事无巨细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为研发工作搭建起坚实的知识框架。

研发伊始,团队便面临着微型化与稳定性的双重挑战。传统的可控核聚变发电装置体积庞大,动辄占据数层楼高的空间,其复杂的结构与精密的控制系统,是为了满足大规模、集中式供电需求而设计。如今要将其缩小至能够适配超级传送器及战斗机器人的微型尺寸,无疑是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艺流程都需推倒重来。

在材料选择上,团队摒弃了常规的高强度合金,转而探索灵荒星球特有的灵晶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具备卓越的耐高温、耐高压性能,更因其独特的灵力亲和性,能够与核聚变产生的高能粒子流完美契合,有效提升能量转化效率。科研人员通过对灵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反复调整,利用灵力微锻技术,使其内部晶格排列更加规整有序,进一步增强了材料的机械强度与能量传导特性。在一次实验中,科研人员试图通过增加灵晶的比例来提升材料的灵力亲和性,然而却导致了材料的脆性增加,在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出现了破裂的情况。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是灵晶与其他材料的融合比例和工艺存在问题。他们经过多次尝试,调整了融合温度、时间以及压力等参数,终于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灵晶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核心部件——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为了实现微型化,团队借鉴了生物细胞的结构原理,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反应堆分解为多个小巧而精密的功能模块,如同细胞中的细胞器,各司其职又协同运作。每个模块之间通过灵力导管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确保能量的稳定输出与精准调控。在反应堆的中心区域,科研人员利用量子操控技术,精心构建了一个微观的灵力束缚场,将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紧紧禁锢其中,防止能量泄漏,同时维持等离子体的稳定反应状态。在构建灵力束缚场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量子操控的精度难以达到预期,导致等离子体出现了轻微的漂移,影响了反应的稳定性。他们通过改进量子操控设备的校准算法,增加了对环境干扰的屏蔽措施,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灵力束缚场能够稳定地束缚住高温等离子体。

而在能量输出与存储环节,同样面临着诸多难题。微型发电装置需要具备即时输出与长效存储的双重能力,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作战需求。为此,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灵力电容,它结合了传统电容的快速充放电特性与灵荒星球的灵力储能技术,能够在瞬间吸收并储存核聚变产生的电能,为超级传送器的瞬间大功率启动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当战斗机器人处于待机或低功耗状态时,灵力电容又能缓慢释放电能,维持机器人的基本运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研发灵力电容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能量存储密度不足的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通过在电容材料中添加一种特殊的灵晶粉末,可以显著提高能量存储密度。然而,这种灵晶粉末的制备过程极为复杂,且产量极低。团队经过数月的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高效的制备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研发过程中,实验验证环节困难重重。由于微型发电装置内部能量密度极高,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能量失控,导致装置损毁甚至爆炸。为了确保实验安全,团队在智能基地的偏远区域专门建造了一座防爆实验室,四周布满了灵力屏蔽层与能量缓冲装置,内部配备了最先进的实时监测系统,由“梁小欣”全天候值守,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一次实验中,微型发电装置突然出现了能量波动异常的情况,“梁小欣”迅速发出警报,并启动了应急预案。科研人员迅速穿上防护装备,进入实验室进行排查。经过仔细检查,他们发现是一个能量调控模块出现了故障,导致能量输出不稳定。团队成员迅速更换了故障模块,并对整个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调试,确保了实验的安全进行。

经过无数次艰苦卓绝的实验与优化,可控核聚变微型发电装置终于初见雏形。它外观小巧玲珑,仅有拳头大小,外壳由灵晶复合材料打造,散发着神秘而深邃的蓝光,内部灵力导管与量子线圈闪烁微光,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当首次启动测试时,整个实验室被柔和的蓝光笼罩,装置平稳运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二十章:能源革新,持久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