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宁轩的话,皇帝震惊了。
天令卫这个名字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每一朝的皇帝都会知道它的存在,并且去用。
陌生的是,他在位几十年已经很少启用这个天令卫了。
天令卫人员很少,在册的也只有区区1000多人。
可就是这1000多人,掌管了整个大景的幕后。
只不过,近些年来,大景四海升平,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们去做。
于是,这天令卫也就成为了一个空闲。
虽说每月都发银子,但已经是名存实亡。
“你刚才说你想成为天令卫?”
“为什么?给朕一个理由?”
皇帝缓缓开口,盯着宁轩的眼睛,似乎想从里面看出些什么。
书房里面悄然无声,就连贴身太监李玉都是屏住了呼吸。
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敏感。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宁轩缓缓开口。
“陛下真的以为,大景如今四海升平吗?”
此话一出,皇帝如遭雷震,久久没有开口。
他想不到,宁轩为何会问出这样一句话。
但若是让他回答的话,他竟然也无法回答出来。
大景立国200多年,现如今真的四海升平吗?
结果并不尽然。
现在皇帝似乎明白了,宁轩为什么要选择天令卫这个职位。
“200多年,大景现在就像一个步入中年的男人。”
“虽说依然有力量有手段,但是身体上已经积攒了很多种病。”
“若是不把这些病痛去除的话,那么在300年,400年的时候,大景还会存在吗?”
听到这话,李玉吓得眼皮子直跳。
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宁轩也敢说出来,当真是不要命了。
而苏沫汐此刻也是吓得不敢再说了。
她以为宁轩只是会央求父亲给一个位置,但是没想到宁轩开口就是这么说。
皇帝面色凝重,双眼死死的盯着宁轩。
“200多年,哪一个王朝会没有问题呢?”
“可如今,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皇帝悠悠的看了口气。
大景现在存在的问题他当然明白。
可是有些东西,不是说一朝一夕就能强行改过来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只改一处,那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倘若大型改革的话,那么受苦的最终还是百姓。
所以说,皇帝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念头。
只要保持大方向不变,那么大景便可走下去。
“陛下说积重难返,我看倒是未必。”
“陛下久坐宫中,恐怕没有下去明察暗访,自然不知道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陛下,您需要一双眼睛,一双手,去帮您查看整个天下。”
“而天令卫则是最好的选择。”
宁轩说着又上前走了一步。
“请李公公取出大景地图。”
闻言,李玉看了一眼皇帝,见后者没有说话,便默默的把地图取出来,铺在了桌子上。
宁轩随意抽出一根干了的毛笔。
“陛下请看。”
“大景之内,有两条非常长的河流,但是每年几乎都会决堤一次。”
“修建河堤的费用,陛下你也知道。”
“另外大景32郡,和边疆接壤的八郡,百姓经常遭到外族骚扰。”
“死伤惨重,流离失所。”
“在西南地区,土族作乱。”
“在北方,家父家兄牺牲之后,大凉势必会卷土重来。”
“南方呢?我相信这近10年来,陛下收到的奏折之中,必然有一半是关于倭寇的。”
“如此的情况之下,每年查处的贪官仍有百位之多。”
“陛下,到底是积重难返,有心无力。”
“还是装聋作哑,得过且过!”
宁轩一字一句的说给皇帝听。
“宁公子,你说的太放肆了。”
李玉缓缓开口提醒。
这要是再让你说下去,你估计有十族都不够诛的。
苏沫汐在旁边听的早已经是脑子混乱。
她没想到,平日默不作声的宁轩,对于天下大事竟然有如此透彻的理解。
皇帝坐在椅子上,右手扶着脑袋看向面前的地图。
久久无语。
宁轩就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