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门石紧赶慢赶,总算赶在晌午前赶到了天州县城。
天州县城不大。不过,可有些年头了。据《天州县志》记载:早在炎帝识五谷,尝百草,落脚太行山后,先民们就在这里建起了最早的城郭,可惜的是,后来,由于战乱,天灾,还有,……直到如今,天州县城也就是个东西长二里,南北长二里半的城池。好在麻雀虽小,五脏还是都有的。
眼瞅着南城门就在眼前,东门石停下了脚步,先是长长地吁了口气,然后,一边擦拭着头上的汗,一边四下张望着。
东门石早些年跟着师傅来过几趟天州县城,每回都是走的南城门。不过,那时他还小,又是跟着师傅,所以对南城门也就是匆匆一瞥,充其量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
但是,师傅讲的关于南城门的传说,东门石记得一清二楚。
南城门原来叫徵南门,这是朝廷和官家的叫法。
据说,这也是有隐喻的。
尽管天州县境内都是丘陵地带,但县城往北相对来说,要平一些,而出了县城往南就是一山紧挨着一山,而且大都是多见石头少见土的荒山野岭。
老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
其实,这话还是有些偏颇。最起码在天州县有些……
不过,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天州县志》记载:历史上,只要外面有人举事,天州县总会有人跟着响应,而闹事的又大多是县南大山里的山民;几乎与此同时,自然也会有更多的人从天州县以及更远的地方,逃进县南的大山里。而不管出山的,还是进山的,城南门都是唯一的交通要塞。
于是,在一次战乱平息后,官府便把天州县城南门改了名。
据老辈人留下来的传说,官府最初拟议叫镇南门,那意思不言自明。后来,天州县知县上书,得到朝廷恩准,镇南门最后成了徵南门。虽然只是一字之别,解读可就大相径庭了。
不过,在民间,老百姓对城南门的叫法就……
有直接叫南门的,也有叫城南门的,还有……五花八门,叫啥的都有。
其中还有叫“难门”的……
其中,又有各种解读。
一种是说:南门难走。路难走,地不平,坑坑洼洼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拔脚两坨泥。
还有人说:看城门的难缠,就是飞过只家雀都要拔下两根毛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但凡出入南门的,除了极个别收山货的,进山上香的,大都是逃难的,避祸的……
东门石比较认可后一种说法。
虽然,东门石只是来过几次县城,但他在城南门看到最多的就是逃难的人,还有成群结队的讨吃的,……
当然,还有,当年师傅也给他讲过:最早寺里的僧侣就是北宋末年逃难过来的。还有,二十年前,有一支战败的红巾军也是从城南门逃进南面的大山里的……
东门石上一次来县城,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
那天,是他生日的前一天,……
如今,眼瞅着南城门,东门石不禁眼前一亮。
在东门石的记忆中,南城门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城门楼子。虽然是灰砖墙,但由于年久失修,水渍,污渍随处可见,墙面也是缺棱少角,坑坑洼洼……狭窄的门洞,也就是将将能过去辆马车,上面的城楼是一个只有一间大小的阁楼。阁楼也是破旧不堪,摇摇欲坠。
可眼前,南城门变了。
虽然还是灰砖墙,但焕然一新。青砖白缝,齐齐整整。白灰粉饰过的门洞也显得亮堂宽敞了许多,上面的阁楼也是粉饰一新,花花绿绿;还有,好几条五颜六色的彩带从阁楼顶四面八方垂了下来;还有,……
东门石正全神贯注地瞅着城门楼,就觉得身后有一股无形的风吹过来。还有,轻盈的脚步声,还有……
东门石下意识地闪到一边,回转身,就看见一个人离自己已经只有几步远了。
“小师父,留步。”声音不大,但中气十足。说话的功夫,那人已经到了跟前。看衣着打扮像是个讨吃的[注:1]。蓬头垢面,破衣烂衫,邋哩邋遢,杂乱的络腮胡几乎遮住了大半个脸,只有两道浓眉下眼睛里透露着异样的神情。
“施主,阿……”东门石双手作拱,微微颌首,话说了半句,改了口,“老人家,有话但讲无妨。”东门石改口也是有原因的。干爹临下山时曾经约法三章,不准他……虽然离开寺里,但他不敢忤逆。
“小师傅,行行好吧。”来人说着shen出了脏兮兮的手。
“中!中……”东门石明白来人的意思。紧忙从背后的包袱里摸出一个白面馍馍。白面馍馍是今早起慕容老爹给他准备的干粮。其实,包袱里还有师父准备的两面馍。但是从小师父就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