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也不愿在偏远的农村当老师。师资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质量下来了,高考就拉白网,年年高考拉白网,就招不来好的生源,恶性循环啊!
上了六中的学子们,就预示着与大学无缘了。
可段玉刚不这么认为,他很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甚至他认为六中是最适合他的学校。六中离家近,费用低。离家近,就可以徒步上学,无需配置自行车。况且,家里唯一的那辆大金鹿牌自行车,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是父亲赶集卖菜的专用车辆。六中学费低,生活消费也和初中差不多,干粮和咸菜都是由家里带。不像一中,是要拿钱买或拿小麦换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年的高中生活,他惜时如金,高考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可是距离高考分数线还是差了十五点五分。
班主任老师建议段玉刚去洛北县一中复读,也就是前面说的读“高四”。“高四”是一中的专利,其它五处高中没有。读一中的高四也是有条件限制的:本校的学子高考分数线下三十分以内,外校的二十分以内。段玉刚差十五点五分就上线了,正好入围一中的复读条件。
段玉刚没有去一中读高四,是因为除了要缴纳学杂费、生活费外,还要交五百块钱的复读费,他承受不起。他参军入伍,进了军营,成了第二炮兵部队的一名新兵蛋子。
穷家走出来的孩子能吃苦,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也有弱项,就是内心的自卑,更可怕的是他们会用自傲、自恃清高来遮掩他们自卑的内心。一旦你触及到他自卑的内心,他不是暴怒,就是垮掉。
自恃清高的段玉刚看不惯欺软怕硬、臭不要脸的狗连长。所谓“狗连长”,是战友们给自己的连长取的外号,他有名有姓,叫侯得志。之所以叫他“狗连长”,除了他见了上司像一只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外,更主要的是他训斥新兵蛋子的时候特像一只汪汪叫的恶狗。绝对不是他故意学狗叫来吓唬手下人,而是他的发音习惯,他早操上喊的“1、2、3、4”,听起来特像“汪、汪、汪、汪!”
好多当官的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下属中找一个批评的靶子,来达到他管理的目的和效果。通常,这个靶子基本是固定的,俗称“挨熊的木头”。狗连长也不例外,他批评的靶子是睡在段玉刚下铺的“小山东”。小山东性格儒弱,身材矮小,让人们对“山东大汉”的印象荡然无存。段玉刚的一次仗义执言让狗连长深深地记住了他,八一建军节后,段玉刚被调进了炊事班。刚开始,段玉刚也没在意,干什么都是干,看孩子不做饭,无所谓。可国庆节中午,兵油子老张的一番话改变了他。
那天,连里吃饭的人不多,就十几个执勤的,大部分战友都去了洛阳市区游玩、购物。段玉刚很快把中午饭发完,这时兵油子老张拎着两瓶兰陵大曲走了进来,具体说是一瓶半,有一瓶是打开喝过的。
老张说:“小段,过节啦,炒两个菜,咱俩喝点。”老张在部队呆了十多年了,去年又续了四期。媳妇孩子都在老家,合同兵嘛,注定要两地分居的。老张没有抽烟的嗜好,爱喝点,想家了就喝上两口。
中午做的青椒炒肉,段玉刚盛了一盘,又切了盘牛脸,拍了个黄瓜。三个菜,一瓶半酒,两个人喝了起来。喝了酒的人,话就会变多。老张说:“小段,你不该给侯连长上犟。他这是报复你,炊事员有什么前途?”
段玉刚说:“我看不惯他那德行!事到如今,爱咋地咋地吧!”
老张又说:“他不单想毁你前程,也是在羞辱你,在我们部队炊事员是冤大头的代名词。”
“什么意思?我没听明白。”段玉刚问。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背黑锅,戴绿帽子,捞不着打炮’,那就是说的是咱二炮的炊事员。”老张又说:“你应该给连长认个错,争取调出炊事班,好好干,就能留在部队。哎!你不是高中生吗?怎么不试试考军校呢?”
“我不认错!我不戴绿帽子!我要考军校!”
我不认错,我不戴绿帽子,我要考军校,这三个不,吹响了段玉刚考军校的号角。他让家里人把高中课本寄了过来,挤时间复习功课。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