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 (1/2)

三十节

放下宋大学耷拉着脑袋回镇上不说,先说一说吕四辈,说一说吕四辈爷俩,说一说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王扈屯村。

王扈屯村在全镇81个村当中是最大的村,也是离镇驻地最远的村。它坐落在巫镇的西南边缘,有一条柏油公路直达巫镇,交通很方便。

全村有400多户,1300多口人,村南有洛水河,水浇条件得天独厚。

王扈屯这么大的个庄子,就三个姓。姓王的在村东头,有800口人左右;姓扈的在西头,有500口人左右。东面的王家、西面的扈家的中间夹着吕四辈、吕大勇爷俩,也就是说,他爷俩在村子里是独门。

64年9月小四清,王家的村民把扈家统治王扈屯村16年的干部赶下了台。王家掌握了村子的政权,继续留用了三组的小组长吕四辈。

65年秋后,也就是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四清”工作团进驻巫镇公社,大四清开始。王扈屯生产大队的扈姓社员掀了王姓干部的瓜秧。王扈屯生产大队的副大队长兼第三生产小队队长的吕四辈,摇身一变,成了王扈屯生产大队的大队书记。也就是王扈屯村的一把手,这个一把手的位子他一直坐到现在。

王家和扈家的不合,并不是始于四清、文革,而是在几百年以前。具体是哪一年,就是村子的长者也说不上来,听说是因为大旱,抢洛水河里的水引起的。

后辈的王家人骂扈家人“不要脸”;后辈的扈家人骂王家人“没良心”。后辈的王家人说扈家人不姓扈,是姓耿;后辈的扈家人说王家人都是白眼狼,不该可怜。

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扈屯村的原址上住着十几户人家;洛水河的河堤上住着一个姓耿的老光棍。

这十几户人家当中的一家男人因病去世,撇下了妻子扈氏和三个吃屎的孩子。孤儿寡母的生活,困难可想而知。

河堤上住的姓耿的老光棍,年龄是大了点儿,可身体倍儿棒。他除了种些粮食作物外,还种了一片菜园子。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了水的浇灌,粮食作物收成挺好,菜园子也绿油油的。耿姓光棍的脸也红扑扑的,源于生活好呀!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就是先富的带动后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耿姓光棍倒是不知道若干年后我党的政策,但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耿姓光棍白天替扈姓寡妇种地,晚上以送菜为名,去种扈姓寡妇的那块自留地。扈姓寡妇的自留地还挺肥沃,一连又生了六七个男婴。至于六个还是七个,史料无从查证,就按照七个叙述吧。

耿姓光棍两头忙活着种地,扈姓寡妇就憋在家里照顾10个孩子。道德与生存相比,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谁爱说说去,反成也不出门,也就听不见。

待耿姓光棍年老死去的时候,十个孩子也就长大成人了。孩子们并没有感恩耿姓光棍的辛勤付出,甚至以此为耻,极力从记忆中抹去这个勤劳的农民伯伯,不想和他有任何瓜葛。于是,孩子们都随了母姓,姓扈。这是王家长者的版本,还总结了一句话流传了下来,就是“扈老妈妈耿老头”。

人家扈家的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说,他们的老祖宗是扈十三娘。可扈十三娘也是女的呀!中国人的传统是子随夫姓啊!有的就辩解,是扈十三娘的哥哥或是弟弟传下来的。《水浒传》明文记载,梁山的那帮人血洗了扈家庄,就留了扈十三娘这么一个活口,带回山上。

对扈家人的祖先是不是“扈老妈妈耿老头”争议很大,却对王家的来历一致认同。

说很久以前扈屯有个地主叫扈大善人,他可怜穷人,为富也仁。经常祭祀、求雨、舍粥,做善事。

有一天,来了一个拄拐杖的瘸女人,领着一个挑着一担子孩子的瞎男人。扈大善人可怜这不幸的一家人,于是就把他们安排在村东小庙里住下,然后又给他们送来了吃的、穿的。这不幸的一家人幸运地遇到了扈大善人,以小庙为根据地繁衍生息,到现今已有800口人,成了村子的大多数。

明末清初,已经是多数派的王家,派代表找扈家主事儿的谈话,要求把扈屯改成王屯。扈家人坚决不干,谈判进入了僵局。最后,王、扈双方各让一步,把村名敲定为王扈屯。

吕四辈、吕大勇他爷俩的祖上搬来的晚,相传也是在小黄屯大集上做买卖的小商贩。但是,他的祖上没有效仿其他买卖人落户于小黄屯,而是在王扈屯村的一个姓扈的人家手里,买下了一处旧宅院,成了王扈屯村的一员。

开始,老吕家祖上的奋斗目标,也是想效仿王家,效仿王家的祖宗,效仿那个瞎眼的老王和他那位瘸腿的媳妇。咱又不瞎不瘸的,人家能做到的事儿,咱也没问题。

可真出了问题,也就是说,不瞎不瘸,从繁衍生息的角度来说算不上什么优势。到了吕四辈的父亲这一代已经是三辈单传了,于是赌气给孩子取名吕四辈,老天爷爷能让我们老吕家四倍单传吗?结果应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