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早冬 (1/3)

进入早冬月,老天,继续不下雨。

因为有山河,下游村饮用水的水井也就只有三口,还都挖得不深。

现在,这三口井每天出的水,都快赶不上村里两百户人家的日常饮用了。

村民们天天抢水,矛盾日趋激烈。

都想让田村长想出一个好法子来。

村民一:“村长啊,你倒是出来管管啊!我这每天都抢不到半桶水,一大家子,煮饭都不够的。”

村民二:“就是啊,再这么抢下去,非得打起来不可!”

村民三:“有些人就是欠打,劳资半夜来的,人家吃过早饭才来的,还想抢我前头去!你们说,该不该?”

村民七嘴八舌,当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比谁都着急。

闹到最后,村里只好各家排了固定的轮子打水,每家每天只能取一桶水,基本只够煮稀饭和喝水用。

山河的水,现在真的快见底了!

老袁家打水的活儿基本都是袁老三的事,无业游民,又是个脸皮厚不怕得罪人的货。

掌勺人翠花煮饭做菜可都用的是空间水,还能让家里人睡觉前面前能用热水擦擦身。

这个大儿媳妇,被老袁头夫妻一致认为会过,会节约。

节约达人翠花,刚把家里的换季衣物都翻出来。

既然老村长说今年大寒,那就得提前把保暖工作准备好。

都说皮小子废衣服,看着柜子里这俩祸头子剩下的衣服,几乎没几件是完整的。

小孩子长得快,他们的袄子袖子什么的早就短了,今年必须得做新的了。

翠花问过马氏,家里其他人的东衣需要。

马氏表示不用增减:“你爹的羊皮袄子热和得很,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老二要打铁,穿啥袄子?老三的我给他翻洗下,今年还接着穿!”

她自己,都足不出户的,穿啥子新衣裳哦。

反正老妇人的生活智慧就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必须要花,一个掰成俩!

听到娘亲要去镇上赶集,双胞胎.撵路人上线。

比起原身的暴脾气,活了一辈子的翠花,显然脾气要温和许多。

以前原身几乎每天都要打一场娃,更别说骂了。

两崽发现:最近娘亲都喜欢讲道理,动手的时候不多,喜闻乐见呐!

打蛇随棍,小孩才是最有眼力劲儿的人精。

翠花想着,下游村到最近的桥头镇,也就半个时辰的路,想去就去吧。

等到了镇上,这才终于有了点古镇的既视感。

桥头镇在青县已经算得上是个大镇了,离县城只有一个时辰的距离。

镇上挤挤挨挨的房屋,黑麻麻。

要说生意最红火的非粮铺莫属!

听着这些人说,米价已经三十文一斤了。

这才秋收过去几天?

小店里的灰面馒头,都要五文钱一个!

翠花刚都镇上就买了两个馒头,堵住双胞胎的嘴先。

热腾腾又宣软的馒头,自带一股麦子的香甜,一下就让双胞胎不能自拔。

当娘的,看到自家崽子吃个馒头都笑眯了眼,心里,说不出的心酸。

用了一刻钟就把整个镇子给逛了一个遍。

杂货铺有三家,其中,只有一家才有少量的棉花售卖。

价格很惊人,五百文一斤。

店里伙计站在店门口对外面的人嚷道:

“这可是从北道而来的好东西,运到咱们桥头镇来,运费都不知多少哩,都说今年要大寒,你们现在不买,指定过几天就要涨价的!”

围观的百姓不乐意:“可你这也太贵了!五百文一斤,怎么不去抢哦。”

伙计一听就乐了:“这位大叔,棉花它再贵,还能有汤药贵哦,家里的老人孩子大冬天被冻出病来,算谁的?”

看见没人被这话打动。

小伙计也不气恼,又接着推销:“你们说一件绵袄可以穿多少年?外面的麻布穿旧了,还能把里头的棉花掏出来,只要晒它几日太阳,松软了就能接着用,一点不耽误!”

这话说到了大部人的心坎上,不少心在心里盘算开来了。

小伙计趁热又加了一把火:“一件棉袄,家里的老大穿完老二穿,轻松让你家娃轮一番!”

这嘴皮子吧啦吧啦的,再省钱的妇人们最后还是被说动了几个。

棉花,买,肯定要买的!

翠花和黑娃的家底,加上胡老爹给的一共也就八两的样子,零零散散的还有四百多个铜板。

一次只买了五斤,她打算继续偷渡掺杂。

翠花目前的偷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