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七四章 李自成的故事——敌手 (2/3)

运,在他在最危急、最郁闷的时候,他的女人给他交出了最完美的答卷。

李自成感觉很幸福,虽然没有项羽的力拔山兮,却有虞姬一样完美的女人,碰上了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媳妇儿。心情激荡之下,李自成对巧儿彻底打开心扉,满怀深情地表白:“承你柔情刻骨,我许你后半生无忧无惧,喜乐如意。哪怕是天塌下来,我不会让你受到半点伤害。朝廷的大军围困就是个屁,世人皆欲杀就是根毛,看你老公我如何信手破之。”

巧儿不是很信这话,不过没有流露出来,仍送给李自一个这是他最需要的鼓励、崇拜的小眼神。

事实上正常人都不会相信李自成这话,因为李自成目前看不到任何翻盘的希望,除非朝廷犯错误。显然朝廷不准备犯错误,派来指挥这次围剿行动的是一个名字叫作叫陈奇瑜的尖端军事人才。

陈奇瑜是个什么人?为何能让李自成如此重视?又为何能将李自成、张献忠大军逼到墙角?

其实陈奇瑜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只是一个地地道的读书人,无非是比别人的书读的多些,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圣贤经传、名家文章都读了不少,然后考上了进士——一个让李自成垂涎三尺魂牵梦绕的文凭。

我们往往对读书人总有一种偏见,认为读书人肉头,不能打,行动能力差,联想到“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什么的。

事实上这些都是读书人的自嘲,我们没资格俯视读书人,更不能像末庄人一样嘲笑绍兴城里人。

我们经常看到的文化人不如文盲混得好,只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受到了文化、认知、地位、圈层的限制,囿于底层,生活在文盲横行的圈子里,没见过广大的世界,便如一头蛆虫,总是认为、且只认为粪汤比参汤更有营养价值,总认为在茅厕自由翱翔的苍蝇是这个世界的王者。

史海沉钩时我们会发现,真正能打的往往读书人。这里的“能打”不是指流氓互殴,而是指大型战争。两个或两群流氓互殴基本是拼身休,两支队伍打架则需要指挥,再多了便需要考虑排兵布阵,越多人干仗需要的智商便越高,文武这两件相对的事发展至顶时殊途同归,完全统一。

任何复杂的社会活动到了最高级阶段总会由斗力改为斗智,战争更是如此,能笑到最后的总是智者,青史留名彪炳千古的往往是儒将,单凭武力闯天下肌肉猛男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有时都不知道敌人是谁,莫名其妙就憋屈死了。

人如何提高智力?自然是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可以广智,可以学到很多高招、绝招、损招,学不到的原因往往是学的不够多。

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能力,而考试的主要目的则是将人进行筛选、分类,给每人一个合适的学历,然后根据学历高低把人放到不同层次的岗位。

这不是唯学历论,而是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的学习能力,代表了人的智商高低,更代表了心劲和狠劲——能十余年坐在冷板凳跟一堆无聊的书本较劲的绝对都是狠人,能将美好青春用于皓首穷经死章句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忍、有什么不敢做。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期间成绩一塌糊涂,虽然不能代表能力差,但至少是学习能力差,或者是意志品质差。

因此可以说,学历往往代表能打,一个进士能打并不奇怪,不能打反而奇怪,真正战力爆表的总是高学历者,因此才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点已得到了国人公认,正史、野史中均如此:比如读了天书的张良打败了读书时“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的项羽;比如夜读春秋的关羽比从不读书的张飞强一点点,却打不过书生身份的陆逊;比如吕蒙读书后战力飙升让人刮目相看;比如牛角挂书的李密领导着瓦岗山一群半文盲;比如凌烟阁里没有书生是因为书生当皇帝和宰相了,比如身材肥胖、毫无武功、但知识渊博的嘴灵硬是用嘴炮收服或收拾了战力顶尖的挂灵、疤灵、闪灵、锤灵等。

高学历者很少炫耀自己能打,并不说自己不能打,因为他们读书多了,眼界宽了,心境平和了,自然不想打了或者不屑打了,便如许多精神病患者不是不能治疗,只是不想治愈。高学历者喜欢讲仁义,讲动口不动手,讲“不战而屈人之兵”,讲“远人不来,则修文德以来之”,讲“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但若真要下手,必然是心黑手毒,杀人诛心,不但要打怕,还要打服了。

陈奇瑜这个进士能打吗?当然能,他的战绩足够闪瞎大家的狗眼。对他这些年剿灭的反王简单按姓名归一下类,动物类的有:一条龙、一只虎、截山虎、上山虎、跳山虎、扫地虎、扒地虎、马红狼、青背狼、独尾狼、小黄莺、金翅鹏、穿山甲、房日兔,飞禽走兽全有,若不知道这些都是人名,大家会怀疑陈奇瑜哪天喝高了炸了个动物园;器物类的有:薛红旗、小红旗、金刚钻、一块铁、钻天哨、开山斧;人物类的有:一字王、混世王,柳盗跖、薛仁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