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章 康熙的故事——求贤 (1/3)

冒辟疆千金散尽消极避世之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天下大势风起云涌,大人物言出法随,一个念头随时会引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或引起一场伏尸百万的战争。

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生死别离,便是大人物也都随波逐流身不由已:李自成先被多尔衮赶出首都,后被明朝残余势力弄死;多尔衮因高血压坠马而死,皇权落到顺治手里;顺治热爱和平、热爱素斋当了和尚,将权力和康熙交给了四位顾名大臣;四位顾位大臣争权夺利,其中三位惨死,皇权被康熙稳稳捏住,全国形势终于稳定了下来。

康熙上台时只有7岁,正常情况应该上小学二年级。这个年龄本该萌蠢无邪,康熙在群狼环饲中被迫早慧,从林求生,学会了猥琐发育。羽翼丰满后康熙闲不住了,他先后除掉了朝中分裂势力,消灭了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打退了国外敌对侵略势力,消灭了以陈近南为首的天地会地下黑恶势力,收复了东北、新疆、云南、广西、神龙岛等地,消灭了目力所及的一切敌人,想打谁打谁,四海之内横着走,武功达到了鼎盛,迎来了天下太平。

随着土地扩张和人口的增多,康熙发现多吃多占不是好事,这么大地球全占了也管理不过来,守好现有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根本。

当下康熙发出百万大裁军命令,牧马南山铸剑为铧,将工作重心全面转入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全面实现民族复兴。

民族复兴的伟业非武力能够解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以前以满人和武将为班底的管理力量明显不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以人为本、人才强国,向管理要效益。

很显然,清人受教育程度很低,会写名字的都不多就算是文化人,更别说高端管理人才,让他们管人比让他们杀人还难。朝廷想要发展文治必须从汉人中挖掘人才资源,给汉人合适岗位为大清服务。

这样一来,满人必须腾出一定的重要岗位和关键岗位。许多满人很不满意,认为人种有优劣,人命的贵贱,从高向低依次排列是满人、蒙人、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高等民族可以多吃多占,低等民族则需要无私奉献,满人必须占据领导岗位,而汉人和其他民族只能从事服务性工作。

以血脉分贵贱表面上是思想认识问题,实际上完全是利益分配问题:认同和支持血脉论者往往是血脉论的受益者,拿血脉论来忽悠被剥削者心甘情愿被剥削;血脉论的反对者则是被隶者,相信将相本无种,坚持男儿当自强,希望翻身当剥削者;个别身处低层但仍支持血脉论者往往是无脑还犯贱。

康熙没有种族和贵贱观念,他认为国家管理中应该任人为贤,择优取仕,有能者居高位,迫切希望汉人加入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种族比例。作为中华各族的共主,康熙认为满人汉人皆为子民,民族之间争来争去利来利往无非是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拨拉过来拨过过去无非就那几个人、就那么些东西,他真正在乎的国计民生,关注的是长远规划,需要的是全力以赴搞建设,万众一心谋发展,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发展红利,他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但许多满人对此有意见。官位就那个几个,有了你的没我的,你吃多了我就少了,认为这是康熙将他们碗里的肉扒给了汉人。你富国强民我支持,要我牺牲我不可以,谁也不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愿意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放弃既得利益作,能吃独食为什么要和一群陌生人分享?祖上辛苦打天下正是为了多吃多占,得不到特权当年可就白白流血牺牲了,无数先烈用鲜血铸成的基业不能便宜了外族,大好河山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康熙与其他满人的存在用人观的冲突。这各冲突与道德无关,对格局无关,与见识无关,与气度无关,只是最简单的站位问题,本质仍是利益,分表代表了自身的利益。康熙很为难,想搞干部改革必须发动汉人力量,促进民族合解必须让利于汉,想团结汉人必须给汉人充足官位,而给了汉人官位则相当于侵犯了满人利益,团结汉人必须疏离了满人。

满人理解康熙的意思,知道康熙的难处,你说君子成人之美我认可,你说共同富裕我赞成,你说满汉一家亲我接受,你谈理想谈愿景谈战略谈富国强民复兴我高兴,你贩卖各种歪理邪说我可以让你洗脑假装信了,你每天努力做思想工作我也积极参加学习认真做笔记,只要你高兴由着你玩呗。但是有一点:你改革我支持,你改我不可以!当初打江山时为鼓励大家拼命,一脸诚恳说苟富贵勿想忘,给了各种许诺。各大家庭做出无数牺牲后终于革命成功,这时你却要从大家手里拿走胜利成果,这是过河拆桥。许多满人没念过书,脑子不是很灵光,更不懂什么“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些经济学管理学问题,不过他们知道存款多少当官大小。改革是要断了他们的财路,断人财路杀人父母,若是要牺牲满人利益,休怪大家凶恶护食,当初大家为了发财梦想背景离乡来了中原,都是死过几次的亡命之徒,真要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大家真不介意开展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