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薛承乾满意地颔首,仰天大笑三声。
要走者走,要留者留。
来去自由,皆由天意!
“既然你们今日选择臣服于本王,从现在起,你们生是本王的人,死是本王的鬼,本王下令,不可说一个‘不’字!”
“否则,杀无赦!”
乱世用重典,虽有严苛不仁之嫌,却是稳定局面的最快手段。
“第一道令——姜国二字听着实在小气,即日起,改姜国名为明国,为日月相随,国家昌盛之意!”
话音一落,原先那些尝试反对薛承乾登基的大臣们立刻点头称是,溜须拍马的功夫十分到位。
“新帝英明!”
“日月相随,好磅礴大方的名字!新帝之才华,尔等实在佩服!”
“明国好,明国好啊!”
百官盛赞之下,薛承乾挥挥手,目光落在殿下两位青年之间,继续高声道:“第二道令——工部尚书与户部尚书辞官告老还乡,本王予以批准,另任命帝师赵建平为工部尚书,御史大夫郭敬为户部尚书,填补职位空缺!”
慕容璟亲自为他挑选的左膀右臂,自然不能在原先的位置上停留。
作为帝王,集权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当放权。
否则,天下千千万万的琐事都压在一个人身上,哪怕是铜铁做的身子也挡不住。
“臣赵建平谢陛下!”
“臣郭敬谢陛下!”
两人前来领命,对着薛承乾跪下,深深匍匐在地。
“来人!”
从第一到令到现在,薛承乾一气呵成,没有犹豫半分。
这是他早已考虑好的。
只要照着他的方法走下去,明国离摆脱饥饿、野蛮,也就不远了。
身着蓝色衣袍的太监低头匆匆迈着步伐前来,跪倒在殿前:“陛下有何吩咐?”
“安排下去,昭告天下百姓,姜国易名、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易人,这帝王的位置……也换成了我薛承乾。”
“务必让明国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位百姓知晓此事,重视国情变化,为日后宣布新政、落实新政做铺垫。”
明国目前部落众多,难以统一,是个无法忽视的大问题。
只要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究竟是谁在当家作主,才能实现有效治理。
“陛下。”
户部尚书郭敬上前一步,拱手而道:
“女帝在位之时,也曾在宣告召令的问题上下过不少功夫,收效甚微。”
“臣有一拙见,不如趁此机会大赦天下,一来与改国名迎新风相辅相成,二来也能将各部落注意力引到中央来,使其发自内心认同陛下您的品性和决策判断,开个好头。”
先友后兵,恩威并施。
薛承乾眯起眼睛,考虑片刻,不由得对眼前青年刮目相看。
不愧是慕容璟钦点的人物。
有两下子。
同时,在由如此贤君贤臣治理的情况下,姜国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和混乱,可见内患之严重,并非一朝一夕可解决。
“不错,就按照爱卿说的办。”
“所谓大赦天下,并非大罪小罪一律赦免,而是饶其所饶,重其所重。小罪可赦,作奸犯科、奸淫掳掠者不可赦,以免祸害百姓,生出祸端。”
诚然,以姜国的法治水平来讲,错案冤案不可避免,但要想以最快的手段稳住家国天下,便要有“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霹雳心肠。
待时局好转,再转为“宁可放过一个坏人,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的仁政。
“陛下英明!”
百官齐齐佩服,心中暗自庆幸方才没有赌气罢官。
这靠山王,从善如流,果断坚毅,果真如传说中那般天资卓绝。
在他手下做事,说不定真能闯出一番大业,让整个姜国、不,整个明国脱胎换骨,成为中原之上的另一个大离。
“第三道令——大赦天下!”
“第四道令——”
说到此处,薛承乾特地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下大臣。
这第四道令,便是今日重中之重。
“宣布三项新政!”
“第一项新政,鼓励农业发展,鼓励开垦良田,种植蔬果。打猎技能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野外自然的食物资源,百姓是否饿肚子便与当年气候环境完全绑定,变数太大,如何安居乐业?”
“第二项新政,鼓励商业,鼓励百姓之间互相交易所需物品,自由交换,自由议价。”
“譬如,今日这家打猎打了两只野兔,那家捕了十条鱼,便可在双方统计的基础上用一只野兔换取五条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