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机弄报废了。
或许我们不能以常规物质的视角理解暗物质,正如当年的人们是如何进行化学革命的那样。因此,我们停止了无意义的化学实验,转而从物理性质的角度研究它。
已知暗物质和物质一样有引力,那么我们如何测定暗物质的质量呢?似乎不太行,因为没有物质化的暗物质会“自发”地远离物质。我们只好放弃这一研究方向。
其实研究的突破来的很偶然。一位研究员忘记在离开的时候关闭电闸,导致暗物质容器通了电。后来当他再去观察容器的时候,发现圆柱形容器的两端都附着了黑色结晶,中间集聚着一团黑色的······东西,难道是什么雾气?这个容器连接用电器以后似乎能够供给极其强大的电压,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曾衰减。随着黑色结晶质量的增加,电压输出也变得更高,而且容器几乎不发热,也就是发电效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后来经过精确测定,的确几乎是百分之百)。这对于人类来说是相当可喜的发现。人类很早就抛弃了传统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但银河系中大多数行星的条件都十分怪异,无法建设起这样的清洁能源基站。这样的话,这些星球的发电问题就有了一个很有效的解决方案。
但是每一次开采都需要高温高压的冲击,成本未免过高。洛克教授研发出了“尖端放电刺激法”,效率依旧不高。后来我们改用了大型磁电式电激发器,配装上一整面墙,终于得到了相当大量的暗物质结晶。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附近存在电场时,暗物质会产生所谓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是指暗原子物质化的程度或者可能性,并且根据林·洛克方程组,存在常数Rt使演化趋势趋近于一个极限值,这决定了一个暗原子能够以多大的程度趋向于原子的结构。具体理论的证明在此不再赘述。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探测器都是引力波探测器,通过计算空间相对曲率来计算相对距离、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如果装载暗物质粒子发射器,可以对对方的引力波探测器造成严重干扰,并且增强自身引力波探测器的精确度。不过这只是军事用途,目前共和国肯定是用不上这种仪器的。针对民用领域,一种更加精确的利用恒星引力的导航系统正在开发中。我们设想,利用暗物质产生强大引力的特殊作用,或许可以改善目前引力波探测器在大质量天体附近误差较大的缺点。
关于暗物质的武器化应用,我想应该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不过,出于学术目的,我还是希望能够在此说明一下一些可行的暗物质武器。例如暗物质集聚环,通过诱使暗物质集聚产生强大引力源,将敌方舰船限制在一定的轨道上无法脱离。当然,这是个定点释放的陷阱,释放的舰船必须距离暗物质足够远,否则可能成为这个陷阱的受害者。另外,关于暗物质武器手持化的设想,恐怕只能等到很久以后了。我们目前只能实现暗物质的局部量产,但暗物质的惰性外壳对物质的排斥性使得装载的容器极难制造。产生突破的那个容器其实是一个大型舱室,微缩化的工作还有待进行。
以上就是暗物质理论的初步内容,其他类型的文件还请查阅其他档案以获取需要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讨论一些更加深入的内容,即暗物质的来源、黑洞与暗物质的关系。
我们认为,黑洞在吸收物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释放暗物质。事件视界之内,物质转化成了信息存在,信息通过三维宇宙外部的某些方式返回到这个空间内,产生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其实一旦真的大量集聚,暗物质将是人类有史以来面对的最危险的物质,并且根据我们的调查,宇宙中暗物质的量正在与日俱增。不过大家大可不必担心,暗物质至少在这几十万年之内还不足以充满我们所在空间的一亿分之一。
黑洞周围理论上是无法释放探测器环绕的,所以我们只能采用······的方式进行······的观测和调查······引力数据异常,可能与黑洞自身吞噬物质有关联······不能冒险派出探测飞船,只能······十多个探测器都没能回来,我们因此不敢再······或许黑洞之内是我们不可涉足的地方。
可是·······一个探测器竟然出现在了······带回了一小部分有用的数据······电子元件几乎全部损坏,只留下了一个覆盖了黑色结晶的芯片······有理由相信,暗物质是进入黑洞的······想必不会有谁尝试这种项目······只能······不会······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只是出于道德考虑我们不能做出这种决定······
读取失败,文件存储器损坏,自动返回菜单。
“暗物质提纯”子目录查询中······警告,文件已损坏。
“暗物质浓缩”子目录查询中······未找到文件。
“暗物质转化”子目录查询中······警告,文件已损坏。
“暗物质核心的制造”子目录查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