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系列小说(节选) (6/9)

的合伙人。我们三个人干脆合伙过算了。”毕悟水笑起来。

“啪”,他的大脑门上被梅小红轻轻打了一下:“大过年的,胡说什么呢?还怕人家说得不够多?还合伙过?成何体统?”

林一林哈哈大笑:“我愿意。”

毕作家也笑了:“我的意思梅馆长你想歪了,不是合伙过日子,是合伙干事业。你俩经营瑜珈馆,挣点钱补贴我们小说的出版费用。林一林是我们的纽带。我愿意与林老师合作写这部小说。”

“外面风言风雨还少啊?你就不怕我真像人家流言蜚语说的那样?”

毕作家很自信地看着林一林:“我相信他是君子,君子不夺人所爱。”

“我是伪君子,你是真傻子。这么漂亮的老婆总是有人会惦记的,你还是小心为好。”说这话的时候,林一林看着他们家装饰柜上的油灯——一盏很精致的纪念风灯。

正说着,门铃响了,一位陌生人,大背头梳得一丝不苟,身着笔挺的西服,打着死结一样的领带,颈脖勒得像要喘不过气来。

“新年好,冒昧打搅,请问你们家毕梅春节与你们联系的吗?我女儿也在米国,就在毕梅那个学校读书,也算是她的学生。”

毕作家没好气地说:“没有联系,谁愿意跟杂种国家的杂种联系?”

梅小红白了毕作家一眼:“孩子怎么能称杂种?”

“他们那个混血儿,我们的小外孙,不是杂种吗?”毕作家一说到女儿就来气,怪她不听话,不愿回国就是背祖忘宗。

林一林站起身握着不速之客的手,彬彬有礼地说:“很抱歉,我们正在商谈重要的合作项目,请你留下联系方式,有时间我们会主动联系您。”

“你是林老师吧,我认识你,中国好人,照片大街小巷都有,你们经常在高铁站做志愿者,久仰。我叫尚夏,爸爸姓尚妈妈姓夏,自来水公司的。这是我的名片,见笑啊,现在没有人用这个了,许多年前印得太多,不能浪费了。”

林一林反客为主,牵着尚夏的手,把他送出了客厅的门。

送走自来水厂有点自来熟的尚夏,林一林的手机响了,是他爱人打来的:“怎么去了这么久?家里来人了,我不认识,是来给你拜年的。”

6.元宵之夜的爆炸

毕悟水生活的这座静美的小城,具有千年的历史,县城内有山有水,山名南屏,水称香河。有山有水的南方小城不仅美不胜收,而且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要说历史上这里出过多少名人大师,就是现在,小城也有健在的中国作家协会成员6人,省作协会员22人,市作协成员更多,县级作家就忽略不计了。每人正月十六团队集体走太平,文联作协就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大方阵,足足几百人。

所以毕悟水住在破旧的老仓库里,与不会说话的山芋住在一起,苦行僧一样潜心过创作,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小城人对文人特别是对作家和老师特别敬重。毕悟水抱得美人归之后,依然积极写通讯报道,广播喇叭里依然经常有“通讯员毕悟水来稿”,但县广播电台很快就与电视台合并了,城郊文化站撤并到城关镇。毕悟水成了副站长,而梅小红成了宣传科梅科长。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照旧住在老县政府儒林苑的老房子里,房改后房产证上的面积是77平方米。

梅科长不再播诵“毕悟水来稿”了,毕悟水也不写通讯报道了,他开始写散文和报告文学,在梅科长的经济支持下,他自费出版了三本散文集。现在他决心开辟新的领域,进行长篇小说创作,他坚持“桂林山水”的写作原则,决心做到“静清绿、奇秀险”,写出小城作家们不曾达到的新境界。他之所以同意与林一林合作,有诸多原因,他们是穿开档裤就在一起的朋友,同时加入市作协省作协,而且林一林是他与梅小红的实际媒人,最关键的是林一林有创作的经验也有丰富的资源,那个桂林山水创作原则就是林老师率先提出来的。所以,毕作家对林老师与梅科长的桃色传闻向来充耳不闻,他对林老师与梅科长退休后合伙办瑜珈馆也视而不见。他的定力来自对人心人品的深刻洞悉。

一晃又快到了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日子。

正月十三全城上灯,灯展作品来自县城几万名中小学生,十三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街上万盏花灯,举头望明目,低头恋故乡。全城出门打工的人,经常自豪地向单位向老板请假,要待到正月十六,走过太平桥再去上班。太平走了数百年,这样的习俗只有小城有,连新加坡的华侨每年都要组团来走太平,人人知道,太太平平健健康康胜过一切。

正月十六,除了走太平,就是燃鞭焚香祈福。燃放鞭炮有固定的场所,城内山河是不允许烟花爆竹惊扰污染的。

花灯的灿烂的余辉尚在,走太平的节奏正在酝酿,元宵节便到了。元宵大于年,指定燃放点火树银花,照亮了半个天空。正月十五晚上九点,一声巨响把所有人都惊呆了——谁放了这么大的爆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