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林老师再次住院
罗老师的课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省优质课一等奖。这在全市也是不多见的。
“梅馆长,我师父的电话怎么老是打不通?罗老师获奖了,我们想请你们吃饭。”清明月打电话问。
“林一林病了,在上海治疗。”
“怎么突然就病了?还到上海治疗,严重吗?”
“去十来天了,今天转回县人民医院,他不愿在上海待着。”
“在哪个病房?我要去看看他。”
“等安排好病房,我就发信息告诉你。”
林一林这次陷入昏迷,已经是第五次了。这次是昏倒在老年大学的讲台上。没有任何先兆,直接从讲台上软下身体,人事不省了。上课的老年大学学员急忙叫来了救护车。
每一次苏醒过来,林一林都万分惭愧——又让大家担惊受怕,又让大家忙乱不堪,又占用了宝贵医疗资源,又给家人朋友增添了许多负担……
每一次苏醒过来,他恐惧的心理阴影就增加十分,头脑里很长一段时间都响着亲人们朋友们在他倒下那一瞬间惊恐的呼喊,混合着救护车的呼啸和搬抬担架脚步的慌乱。
林一林第一次昏迷是十年前,在省级课题验收的评委席上,由于疲劳加上晕车而倒下。紧急送他到医院的朋友,急得浑身冒汗。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这种状况的凶险,稍有意识就执意要从市里回家。结果先是送往中西医结合医院抢救,苏醒后强烈要求出院;行不过五公里,又被送往附近的卫生院救治,在送往人民医院的途中再度昏迷。朋友打电话四处求人安排床位,最终院方答应“有一个肺癌去世的病人,床铺即将腾出来。”活人总不能睡在死人的床上,最终他被略有床位的妇产科病房收容了。
亲人们得到消息,陆续赶到医院。表姐把他的双脚捂在厚厚的棉衣里,暗自流泪——他的脚像石头一样,已经没有一丝热气,表姐当时估计他活不过来了。
这十余年,他断断续续又昏迷过三次,基本上都是在冬秋之季。他岳父去世那一年隆冬,他犯病最为严重,因为救护车往返路程太远,耽误了不少时间,林一林在医院住了很久。
“林老师在十二楼22号病房。如果你有时间就过来看他一下。”床位安顿好,梅馆长给清明月发了微信。
林一林一家人都在珠海,儿子请了两周假陪父亲在上海做了各项检查。在大城市看病是要找人的,正好梅馆长有一个同学在新升医院当院长。那位院长悄悄告诉梅馆长:
“你的朋友不仅仅是心脑供血不足,他还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
林一林的孙子才三岁,他爱人在珠海带孩子,平时就林一林一个人在老家。
上海的那位院长还说:“这种病,按他的体质和心境,在春季最容易犯。如果心脑疾病叠加抑郁症,是非常危险的。”
林一林躺在床上,脸像白纸一样。
清明月和罗老师悄悄走进病房,见房间里有三个人。
“我叫林老师的儿子赶紧回珠海了,这里有我们两三个人能照顾过来。他珠海那个家更忙。他现在脱离危险了,只是人很虚弱。”
“哦,这是我爱人毕老师,这位是林老师的好朋友王道乐,平时我们就叫他小名山芋。”梅馆长仿佛是家庭女主人一样,向两位介绍情况。
清明月把梅馆长拉出了病房。
“我师父真的不要紧吗?看他一年到头都忙忙碌碌的、笑容满面的,怎么会是重度抑郁症呢?”
“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生物学、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伴随着兴趣减退和愉快感的丧失,常常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和社交功能。临床上的病症标准为持续发作两周以上,典型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或睡眠过度、食欲改变、疲劳、自卑感或无价值感、过度自责、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幻觉、安想等症状,甚至自杀。这是我上网查的资料。”
罗老师也走过来了,梅馆长接着说:“平时我们真看不出来。但有一种抑郁症的逆向表现形式,患者总是给人轻松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患者更危险,因为他没有自杀表露,行为是突发的,叫人防不胜防。”
“会不会是误诊呢?”罗老师问。
“诊断报告一共44页,不会错的。但你们都不要外传,这是他的隐私。林老师很注意个人的形象,这也是他内心压力的一个来源。”
三个人走进病房,好在这个病房目前就住着林老师一个人。
这时,林一林吃力地睁开眼睛,笑容艰难地浮在脸上。
“其实,不要紧的。进了医院,医生习惯把病情夸大了。”
“林老师,我得了省一等奖。谢谢你和梅馆长。”
“真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