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若若和柳妃对李承修的诗句赞叹不已,这首绝句,堪称世间罕见。
虽然庆国文人墨客不在少数。
甚至每年都会举行春闱考试,为庆国选拔优秀的人才。
但是,二人却未曾见过如此令人惊艳的诗作。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范若若小声一遍又一遍念着这首诗的前两句,久久不能忘怀。
甚至,片刻钟后,已然是熟记于心。
伴随着夕阳的余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柳妃和范若若起身告辞。
柳妃温和地说道:“天色已晚,我们也该告辞了,承修,今日的诗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作。”
范若若脸上带着一抹红晕,眼中依旧闪烁着钦佩的光芒:“殿下,今日之诗,若若定当铭记于心!”
“天色已晚,若若和姨娘告退,不日再进宫看望华妃。”
李承修微微一笑,恭敬地说道:“柳姨娘,若若,慢走,日后多聚!”
柳妃和范若若一同离去,李承修目送她们离开,心中暗自思索。
此时,母妃走近他,眼中满是慈爱与欣慰。
“承修,今日你表现得很好。”母妃轻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赞许。
李承修谦逊地回答:“多谢母妃夸奖,儿臣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
母妃微微点头,随后神色变得认真起来:“承修,范家在庆都的势力不小,虽然范建只是户部侍郎,但范家的实力和底蕴都非常雄厚,你如今已经封王,应该开始建立自己的班底。”
李承修点头表示明白,但他知道母妃话中还有更深的含义。
不错。
范家不仅在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商界和江湖上也有很深的影响力。
范建为人精明干练,范若若更是聪慧过人。
他们是不可多得的盟友。
母妃继续道:“我与柳妃关系不错,今日她带范若若前来,便是一个机会,若能借此机会将范家拉拢过来,你的势力将大大增加,这样一来,你也能很快追上太子和二皇子的底蕴。”
李承修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母妃所言极是,儿臣会谨记在心,今日之事,确实是一个好的开端。”
李承修听着,心中暗自思索,母亲的话无不在理。
尤其是柳如玉,她背后的柳家更是令人忌惮。
柳家在京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拥有十几位九品高手,其中大部分都在宫中担任要职。
柳家的祖辈曾随先帝征战多年,达到了非皇室中人的巅峰,这样的家族背景无疑是他登上更高位置的重要助力。
母妃见李承修如此谦逊,心中暗自欣慰,但她知道现在正是关键时刻,不容有失。
于是,她压低声音,语气中透着一丝急切:“承修,若是能够与范若若结亲,这关系足够牢固,若你愿意,我不日便去寻陛下,求陛下赐婚,这样一来,范家的支持便能稳固。”
李承修听到这里,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母妃,儿臣若是想要得到什么,自然会靠自己的实力去取。”
“至于,求陛下赐婚,还是算了吧,母妃!”
李承修不是之前的四皇子了。
有系统,有能力,甚至有自己的暗网。
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想要和范家搭上关系,甚至让其成为自己的后盾,也绝非是靠和范若若成婚。
范若若确实不错,李承修也喜欢。
但是,他绝对不会带着那种目的去接近范若若。
为其作诗,也只是单纯的欣赏罢了。
母妃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李承修竟会如此回应。
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儿子,发现他眼中多了一份从前没有的自信和坚定。
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让她感到欣慰却又有些意外。
“承修,你……”母妃一时语塞,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感。
李承修微笑着看向母妃,语气温和却坚定:“母妃,儿臣明白您的用心良苦,但儿臣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一切。”
“若若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若她真心愿意与我结亲,那一定是因为她看到了儿臣的真心和实力,而不是因为权势交易。”
母妃听到这番话,心中震动不已。
甚至觉得此时的李承修比昔日更加自信了不少。
看来秦地果然能磨砺人的心智。
母妃听着李承修坚定的话语,心中感到一阵温暖和欣慰。
她微微一笑,目光温柔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承修,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母妃永远会站在你的身后支持你!”
李承修感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