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章 知识学杂了 (1/2)

肃县一条大路,通东、南、西、北,府衙在最中心位置。

南城区多是家境殷实宅邸,高门大院,北城区有两处市集,城内百姓则是居于东城区,西侧连山,城墙紧挨山脚。

赵勋自南城门而入,两侧府宅林立,午后烈日刺眼,汗水打湿了儒袍。

“少爷您看。”

眼看着快到县衙了,祁山拉了一下赵勋的袖子:“是那县令郭老狗。”

赵勋止住了脚步,五十丈的距离,县衙外一群身着官袍的人与衙役站成三排,烈日之下也不知站了多久,几个文吏在暴晒之下不停擦汗,手搭凉棚观望不止。

“这明显是迎接领导视察的架势,看来那位白大人的确没到。”

赵勋定睛望去,挠着下巴:“郭尚文的侄儿郭晋安也在。”

郭晋安,县令之侄,肃县就出了两个举人,一个是赵勋,另一个就是郭江安。

要说这郭家与赵家,原本交情也算不错,县令郭尚文与赵大成私下里称兄道弟,当初赵勋参加乡试时,郭尚文这当县令的也没少勉励赵勋。

谁知郭尚文高估了他侄儿的个人素质,也低估了赵勋的文化水平。

被寄予厚望的郭晋安虽是成了举人,却因整日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坏名声传到了州府中,州府学官说肃县举人郭晋安文采有余,品行欠佳,就这八个字,算是关了入仕途的半扇门。

反倒是在郭尚文眼中和个书呆子似的赵家二郎赵勋,因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知温书,令州府学官们赞誉有加。

一山不容二虎,一县也不容二举,小小的肃县就这么卷了起来,因关系切身利益,平日里称兄道弟的县令郭尚文,与肃县最大商贾赵大成之间的关系愈发疏远。

如今即将高升的知州白锦楼来“视察”,加之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县令郭尚文肠子都悔青了,哪能料到赵勋成了他侄儿跻身仕途的最大绊脚石,早知如此就应极力打压赵家才是。

距离不远,午后路上也没什么人,左盼右望的郭尚文同样见到了赵勋二人。

四十有五面白无须的郭尚文瞳孔猛地一缩,似笑非笑。

“是赵家二郎。”

衙署属官、文吏齐齐望去,面色各异。

县中另一位举人郭晋安斜着眼睛望去,就那长相,怎么说呢,就如同是鳄梨强暴了丑橘又劈腿了火龙果临盆时一边闹肚子一边生下了他似的,单单一个丑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他的长相了,就这家伙的相貌,都算得上是人身攻击触犯律法了。

“三叔,您可得寻个法子治治他,白大人入京只荐一人,万万不能叫他抢了侄儿风头。”

郭尚文微微颔首:“寻他近前。”

文吏匆匆跑了过去,将已经调整好面部表情的赵勋带了过来。

赵勋快步走来,躬身施礼:“学生见过郭大人。”

郭尚文还没开口,一旁的郭晋安先重重哼了一声。

赵勋微微看了眼这家伙,翻了个白眼,绿巨人给你做指检了,哼你妈个头哼。

“还当是谁,原来是老夫好贤侄。”

郭尚文哈哈一笑极为热络,明知故问:“今日怎地不在家中温书,烈日当头入城遭这暑热何苦。”

赵勋露出傻白甜一般的笑容:“听闻知州白大人到了肃县,学生想着拜会一番。”

“原来是这般因由。”

凝望着赵勋,郭尚文轻声开口:“你等且散去打探一番。”

一众属官、文吏、衙役离开去打探消息了。

没了闲杂,郭尚文又笑了,很亲切。

“贤侄儿,平日老夫与你父私交颇深,只是最近公务繁忙少了走动,这情谊终是在的,有些话老夫就与你明说如何,免得白白闹了误会。”

“大人您说就是,学生恭听。”

“想来你也听闻了,如今国朝姬氏新皇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少各州府的大人们都高升了,京中朝廷历来是厚待天下读书人的,这不,高升的诸大人们可荐一良才入京,倘若有真才实学又走了好运道,八成是要入六部九寺担个观政郎的,咱肃县只有两位举人,这是好事,二择一罢了,只是对老夫、对你爹来说,又非是好事,伤了和气的事,可算不得好事。”

顿了顿,郭尚文轻声道:“贤侄不如就此打道回府如何,回去告诉你爹,他日老夫必有厚报。”

“这…”赵勋满面为难之色:“可我爹说一定要见到白大人,见不到就不要回去了。”

“是吗。”

“是。”

赵勋笑的甜甜的:“咱肃县只有两位举人,大人您是当地父母官,于情于理也要为学生引荐一番,对吧。”

“道理,倒是这个道理,不过…”

郭尚文眯起了眼睛,话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