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荒原 (1/2)

他漫步于田野,一片不存在于现世的田野,田野中的房子里,存放着旧世界最伟大的智慧结晶,也是他曾为之骄傲的成果。那是真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权柄,亦是威胁世界的武器,是造成过去悲剧的元凶。

现在,他选择毁掉它,虽有万般不舍,但亦毫不留恋。若一切顺利,它还可以为这个世界增添些别致的色彩,也算是发挥些余热了。

他静静地伫立,一眼望去,到处是迷离的光彩,他不敢想象未来的情形。

世界的运转,充满了规则。在旧世界中,他正是发现了根本的规则,而对那样的世界感到厌烦,最终选择了将一切拉入空无,但从未想过,如果一个世界失去一切规则,又将如何。

绝对的混乱不存于现世,那么,一个绝对混乱的世界,会走向何方?

但他发现,自己只是在杞人忧天,当初制造的枢纽,在旧世界毁灭后,不能够再影响整个新世界了。现在,只是造就了一片充满混乱的地域,和此地规则的扭曲罢了。

世界会因此而更加有趣,生灵也会发现更精彩的风景,唯心的力量会今人迷醉,超凡的道路会有更多人踏足,大幕似乎已经拉开,但他还要再停留一会儿。

他又想起了过去种种。一种难以言明的古怪感觉,在心头萦绕,让他有些想一了百了,但只是想想罢了。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不仅没有彻底死去,反而再也不用思虑,必将迎来终结的生命旅程。只是,为求从生死的困苦中解脱的他,会为此而愉悦?

曾经作为人时,总是会感恨伤时,因为,他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寻找不到目标和意义,总是什么都没有做,便恍惚间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并不抗拒他人的请求,但他厌恶,那虚伪的利用,却被花言巧语、天理大义所粉饰。他不知何时便已明悟,人和人的相处,终逃不过一个“利”字,所谓的至情至性,亦只是求心念通达,亦是求“利”。

有一个问题,一直在他心中,像“树叶为何而落”一样,那,“人,为何而活”,或者说“智慧的生灵为何而活”,从来都仿佛有一个答案,却又没有一个答案。

现在,他停下了,依照神的规划,在将这片混乱地域改造后,他要休息了,属于他的部分将消弥无形,他并没有任何留恋,即使世界总是绚丽多彩,但他的眼中,生机和死寂的差别也并不是很大。

只是,他还有些话要说。

在时间的流逝中,生灵的精神和躯体的枯萎消散并不可怕,甚至对于许多精神世界充盈的人来说,必将到来的死亡与躯体的逐渐虚弱,只是可以忽视的、不重要的事。

在环境的影响下,精神世界充盈的人,可以在社会中、世界中,建立起一个独特的房子,可以使他们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独立,由此衍生出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思维和行动。

而这些思维和行动,会反哺这个房子,使个人的壁垒更加清晰和稳固,从而使其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独特的意义,让人可以活下去,而不是选择轻生。

所有选择活下去的人,都在内心为自己的生命标好了价格。活着时,认为自己由于活着,而可以获得的“一切”的价格总和便是其所认为的,自己生命的价格。

虽然世界的运行与人无关的,但生灵的选择和行动是唯心的。

即使生灵对自己的躯体无法完全掌控,但灵魂也好、精神也罢,对躯体的控制是占主要的,也就是,活下去,更多的要靠自己选择。

为自己的生命标价之前,是要去为所有见过的、了解的标价,然后自己去筛选,选出认为自己可以获得的一切,做加法。

但,现实从来都不是理想,于是,有人估价低,有人估价高,到了选择的时候,估价低的,会轻视自己的生命,而估价高的会重视。

两种不同境遇的人,完全无法理解彼此的选择。这也是我被反对的原因。

人一切活动的基础规则是等价交换。是的,在不同的人眼中,一件物品的价值是不一致的,而人逐“利”的天性,会使人在交换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么,究竟是谁得利了呢?也许需要从两个人的角度同时考虑一下,价格的差距。

物品的指代意范围变大,包括时间、情感、权利等抽象事物之后,无论是单人完全独立完成的活动,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等等主体所完成的活动,都是交换。

交换如果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就无法进行,但等价交换不意味着“结果公平”,它只能代表“过程公平”,甚至仅仅是在自然层面上的“过程公平”。

威逼利诱等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手段,仍然是被这种“等价交换”所支持的。它们也是强大的一方,所能置于天平上的砝码。

“等价交换”在交换主体以外的人看来,大概率会是既不公平,又不等价的交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