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火星人制止地球人使用核武器(火星人偷袭地球人的核武库) (1/2)

火星人鲁鲁被华威慷慨激昂质问的话语惊讶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火星人鲁鲁万没想到地球人华威会如此不客气毫不留情地驳斥他的观点;更是痛说了他们火星人也不是什么正义之师;因为制造了能炸毁行星的武器,也被华威质问他们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在破坏宇宙秩序吗。虽然火星人鲁鲁被华威冒犯了,但是他从心里也很佩服华威的勇敢和他一针见血的见解。这时,跑来一名火星人士兵到火星人鲁鲁的办公室向他报告:“我们已经侦查到了,那几艘外星人飞船是来自上次攻击我火星的太阳系外的比邻星人的,但是很显然他们这几艘飞船是组成编队向地球飞行的,究竟目的是什么尚不清楚,我们猜测可能是到地球上观察地球上几个国家发生战争的情况并想到必要时加以控制局势恶化,主要是不允许战争双方使用核武器。但我们发现他们的科技发达程度比我们火星人还要高出一筹,因为他们轻而易举地击毁了地球人的一处军事基地,并且地球人并知道是什么原因被击毁的和被谁击毁的。还有就是他们可能在地球上也有大量的军事基地或者他们的一些人类驻扎在地球上,否则他们不会阻止地球人的之间的战争的,他们用了他们的激光射线武器和电磁场干扰器使得地球人的核武器的发射系统失灵。显然,他们是为了保护他们在地球上的驻扎的人类免受核辐射和核污染的伤害。”火星人鲁鲁听了他首下稍显冗长的详细的报告,很满意。他微笑着说道:“地球上的人类并不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分别属于不同的多个国家,这样就难免会因为邻国之间的领土主权问题或是政治问题引发战争。我们火星人为了将要在地球上成为重要的殖民者,我们也要阻止地球人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尽管还有很多外星人对地球这颗奇异的星球垂涎欲滴,但是我们火星人有可能利用战争来维护我们火星人在地球上绝对优先占领权的地位,我们火星人有可能殖民在地球上,我们火星人力争成为宇宙中的强者,只有强大无比的人类才能有尊严的自豪生活在宇宙中。我们火星人也清楚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别人侵犯唯一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军事科技,我们只能依靠武力为我们火星人提供安全保障。”华威和其助手听完火星人鲁鲁毫不掩饰(带有总结性)的很直接了当的话语,终于明白了火星人的真实心里。但是他们俩总感觉火星人的利益观念同地球人类特别是美国人的观念也没有任何不同。今天此时,火星人鲁鲁斗胆直言他们对地球的动机,不仅说明他是直率豪放轻狂的,还表明了他们火星人毫不掩饰的对地球占有的野心。华威和其助手看到火星人鲁鲁还在深沉地思索,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其实火星人鲁鲁在心里暗暗发誓说:“我们火星人万一在地球上的殖民权被更强大的宇宙中的其他人类剥夺,我们就炸毁地球,我们来个鱼死网破,我们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拥有。”华威和其助手当然不知道火星人鲁鲁阴暗的心里在想什么。火星人刚刚得到消息说地球上的小规模核战争暂时停止了,地球人正在利用科技手段清除核污染,尽力使那里的环境恢复正常。华威和其助手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华威心想地球人这么做是多么可悲啊!地球是宇宙中很多人类的向往和希望占有的星球。和平在地球上难以绝对维持长久,在宇宙中也是难以持久。在这时,有火星人士兵来到火星人鲁鲁的办公室报告说那几艘外星人飞船已经不在地球轨道上了,已经返回了,在经过他们火星时并没有停留在他们火星轨道上,而是快速而去。火星人鲁鲁稍微放心地对他的下属说:“那几艘外星人飞船没有在我们火星轨道上停留,说明这次不是针对我们火星人的,但是我们也要小心,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耻辱。我们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向我们的敌人发起攻击,消灭他们。”等到他属下走后,火星人鲁鲁又陷入沉思中,他心里又想到为什么金星人这段时间这么沉寂呢,没有向我们火星人发起攻击进行挑衅呢,这很不正常。难道是他们卧薪尝胆在研制强力摧毁小天体武器,很多外星人都在研制高端强力高能武器,意在速战速决毁灭他们的敌人所赖以生存的星球,我们在金星轨道上的侦查卫星,没有收到任何金星人制造武器的视频信息。他们可能在地下空间进行的,我们的卫星根本观察不到的。于是火星人鲁鲁立刻通过宇宙能量波无线通讯系统向监视金星的动向的火星人士兵们传令:请你们要密切注意金星人的一举一动,有情况立即向我报告。他的属下负责监控任务的士兵回答说是。火星人鲁鲁仍蹙着眉头思考着:不能等金星人蓄谋已久的计划得逞,要在时机有利于我们火星人的时候,我们就主动发起攻击,不让金星人有机可乘。火星人鲁鲁看着华威和其助手在他身边无事可做,他们俩正低着头紧锁双眉在思索什么问题,火星人鲁鲁仔细观察他们俩一会儿,便读懂了他们俩的心里所思所想。火星人心里暗自好笑:他们俩在想念他们的火星女友,真是痴心不改啊!以地球人的这种执着精神去追求爱情说不一定还是可能有一线希望。火星人鲁鲁连招呼也没打,转身离开这里,留下华威和其助手和几个火星人。华威和其助手看着火星人鲁鲁悄无声息地离去,他们俩从思想意思中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只好走出火星人鲁鲁的办公室回到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