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旁连批了一个月的奏章。而太平公主总是会批完之后悄悄地离开,武则天对她的批阅也都基本满意。
终于朝臣中有人提出来应尽快补上阁老的职缺,武则天看着朝中的大臣们,将那一张张急切的表情都记了下来。然后她说阁老一职任重,人选不必急于一时,而且当时阁老本人也未有合适提名,因此此事暂且放一放。她近些时日常感身体微羌,太平公主一片孝心,可在朝上旁听,代为议政。众朝臣一片哗然,众人的表现武则天都看在了眼里。散朝之后朝上表情急切和不满的人第二天都以各种名义被外放离京,二三年内是不能回京了。第二天朝堂之上大家心里一片了然,不再有人急着提议补缺之事。而太平公主也站在了御前旁听政事。之后的一个月,一切正常,三个月,一切正常,半年之后,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太平公主在御前听政议政。
这时武则天称身体不适,不再上朝,让太平公主代为摄政。众朝臣中有些人虽然对此事心中有所腹诽,但终没有表露出来。这样太平公主摄政了三个月后,武则天表面上已经很少再过问政事,而朝臣则对太平公主的摄政也挑不出大错来。
因此太平公主在朝堂摄政了半年之后,武则天以身体为由禅让退位,让太平公主接任继位。此事虽有些大臣反对,但太平公主听后,并不反驳,也不质疑,最后那些反对的声音也不了了之。
太平公主继任周朝新女皇,武则天正式不再过问朝政,成了周朝的太皇。她在幕后默默看着太平女皇当政二十年,此时她已是百岁老人。
李氏的孙辈已成长起来,朝政也更加稳固,海运的发展使朝运也更加蓬勃。此时的太平女皇也是上了岁数。武则天做为太皇在新年家宴时把武家和李家的后人全部都叫拢到了一起。她看到青年辈中孙辈的李隆基为后辈中的翘楚,可堪大任。但让他继任周朝显然是不会被他接受的。考量了一番后武则天把太平女皇和李隆基叫了来,问李隆基想的皇帝吗?李隆基看了看武则天然后低头拱手说:“回皇祖母的话,朝堂虽是武周的,但也是李唐的,臣虽不才,但也自觉可堪大用,愿为朝堂效尽毕生之力。”武则天听了说道:“你若继任武周,自然无话可说,若要延续李唐朝,那自是两家天下。”李隆基听了当即叩首说道:“臣无忤逆之心,但臣也是李唐之后人,对先祖亦不敢不恭。”武则天看着李隆基说道:“你是李唐之后,若你想从武周继任天下,须如此如此。你可愿意?”李隆基仍叩首说道:“但凭皇祖母吩咐。”然后武则天让太平女皇过继李隆基为儿子,并将其封为了太子。并准其御前临朝听政,学习政务。太平女皇自然清楚太皇这番用意之深,当即应下。约半年之后,武则天以周朝太皇之尊迁居洛阳。又过了半年,太平女皇称身体不适,将皇位禅让于太子李隆基,并称武则天为周朝太上太皇,随后太平女皇也以周朝太皇的身份迁入了洛阳宫中。因为太平女皇姓李,李隆基也是李姓,因此倒也算是顺理成章。
李隆基登基当天便改周为唐,恢复了李唐,但宣布以库银百亿两白银奉给武则天为其百岁生日的礼物。这些银两恰好是太平女皇当年出海通商带回来的财富。朝臣们心中为恢复李唐而雀跃,但对用百亿银两赎回也无多话可说。毕竟这些财富是太平女皇为太平公主时出海通商凭自身的本事挣回来的。又过了十余年后,恢复的李唐朝也稳固下来,武则天以周朝太上太皇下了诏,称李唐后继有人,社稷稳固,其心甚是宽慰,其后可以家人之位安之待之。太平女皇由她而立,之后也可以家人而安之。此诏在朝堂上由武则天的随身内侍奉上并转述之,朝臣们皆都沉默不语。李隆基见状后便令人接过诏书并允之。
其后武则天与太平女皇皆得了身后安稳。因为武周的二任女皇一任姓武,一任姓李,因此李唐恢复后对武氏后人也没有做过多追究。武氏后人在其后的朝堂中没有被特别地针对和打压,也最终都得着了安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