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章 东市行 (2/2)

也就是有香坊这个坊产顶着,要不然坊学的用纸量足够范铮头秃。

前面是大堆石炭。

石炭的价格,在唐朝没有找到直接可参考的数据,间接的《卖炭翁》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一丈绫,约六百六十文;半匹纱,按生绢计算,二百四十文。

那个“一车炭,千余斤”,斤数是虚指,大约按五百斤算比较合适。

五百斤,九百文钱,如果以贞观时期的物价水平来说,还是不错的。

以《卖炭翁》在安史之乱后的背景,斗米二百文的物价水平,对比贞观年平均斗米二十文的水平,就只能呵呵了。

大块的石炭几乎售罄,就只剩零星的石炭渣子与粉末,掌柜与伙计正苦着脸,用笤帚与铁皮撮箕扫拢。

卖大石炭时有多爽利,处理这些渣就有多费事。

哪个主顾愿意买这些残渣?

拉去倒你还得找到合适的地方。

石炭堆多了,通风不足,还可能会自燃。

“同州的?”

范铮冷不丁开口。

掌柜立刻放下笤帚,赔着笑脸迎了过来:“这位客官好眼力,同州郃阳的石炭,烧得可带劲了。”

关中一带,同州的石炭是出了名的,郃阳、白水、澄城、韩城四县,可是连片的石炭大产区,离长安城还不远,同州治所冯翊县到长安才二百五十五里。

这一片主产的还是煤化程度高的瘦煤、适于民用的贫煤。

所以,石炭的粘性就呵呵了。

那么,碎渣自然就比例较高,处理起来也比较费事。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