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前七一三年,初夏)齐国境内有座小城镇,背山面水,安静祥和,妩媚醉人,实为神秘浪漫、钟灵毓秀之地。城镇中有座府邸,名曰“管府”,府内碧瓦朱甍、鳞次栉比、连墙接栋。院中一老者正躺卧摇椅闭目养神,墙边有一孩童蹑手蹑脚正往大门而去,时不时转头看向老者。老者名曰管庄,乃齐国大夫,孩童名曰管夷吾,乃管庄之子。管大夫右耳微微一动,喊道:“站住!去往何处啊?”
孩童听闻,一声叹息,直起身,拖动双腿来到老者身旁,躬身行礼,说道:“父亲!今日私塾先生家中有事,未开课。孩儿习字也已完成,故而找邻家伙伴上山玩耍。不知可否?”
“可以。老规矩,击鼓五千次,且鼓声分明,节奏清晰。”管大夫以击鼓之法约束孩童出门玩耍,但凡鼓声停歇,便会知晓孩童想要偷溜。一直以来,孩童从未有破解之策。
“五千次?岂不是要到正午啦!”
“你若有本事,可以想法子逃出去,不过若被我发现,必以木杖责罚。”
孩童垂头丧气转身向院角走去,自言道:“这不如同敲冰求火吗?哎!”
鼓声响起,管大夫起身穿过前院,来到门外,唤道:“出来吧。”
一少年从门旁角落起身,来到管大夫面前。少年姓鲍,比孩童年长三岁,是孩童挚友。管大夫道:“回去吧,今日小吾出不去了。”少年一脸失落,转身离去。
管大夫回身向屋内走去,顺道经过孩童身旁,说道:“可曾想到法子啦?”
“父亲行事严谨,无懈可击啊!”
“我先进书房,鼓声不许停。”
“父亲!孩儿进膳房喝口水便来。放心,孩儿领教过父亲的棍法,不会跑的。”
“嗯!”管大夫说完,便走进屋内。
回屋后不久,管大夫听闻鼓声再起,欣然拿起书卷,专心阅读。不多时,听得马厩中一声马嘶,只是抬头看向窗外。只因鼓声依旧,管大夫并未在意,接着阅书。
正当午时,管大夫前往院中,预唤孩童用膳,刚进入院中,见一母鸡立于鼓面,轻轻啄米,发出阵阵鼓声,却不见孩童踪迹,愤怒一吼:“居然让他跑了,看来得出新招了。”接着轻轻摇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转身而去。
山林中,孙悟空从天而降,环顾一周,并未察觉那猪妖身影,或许在途中已被甩开了。孙悟空叹气舒缓,转过头来,见一块巨石矗立面前。孙悟空打量巨石,一边环绕巨石转圈,一边伸手抚摸巨石,心存疑惑,想道:“应当就在此地啊,不会有错啊?前世难道也是块石头?要等到何时才能崩裂而出啊?难道时机没算准?”
孙悟空见这巨石毫无反应,试图施展觅灵之术,但巨石并无双目,无从对视,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时而跳上巨石观察,时而伏地倾听。孙悟空虽不想半途而废,但不过不知这破石何时能有灵气,又须待到何时孕育出生。这回看来是白来一趟,悟空掏出月光宝盒,叹息道:“倒不如接着穿越吧,不过此刻尚早,并无圆月啊。”
突然附近传来一阵“吱吱呀呀”惨叫,随声望去,一只猴子被藤枝勒紧脖子,吊在半空,拼命挣扎。正当猴子即将解脱之时,林中射出一排飞刺,直接将猴子钉在树上。眼看猴子奄奄一息,悟空忽然一惊,自言道:“哎呀!难道这猴子才是老孙前世?”悟空不敢迟疑,忙飞身上前,与那猴子四目对忘。
猴子即喜又悲,喜在有同类前来相助,尚有一线生机,悲在来者只顾看,却不动手施救。猴子咿咿呀呀一窜猴语道:“都是猴子,快救我啊!”
悟空却摇头叹息,转身而去,自言道:“哎!这猴子并非前世啊!”见同类见死不救,猴子瞪大双眼,眼神中充满愤怒。悟空刚走几步,又跳跃归来,面带笑容。猴子见状再燃希望,泪如泉涌。没曾想,孙悟空竟然说道:“这猴子身形不错,老孙不如换个皮囊,反正猴子也活不成了。”原来孙悟空归来只为猴子这身皮囊,并非想救助于它,猴子先是愤怒,转而落寞,心灰意冷,不再奢望险中还生。孙悟空毕竟是妖,在它看来,除了花果山猴群,其它一切都不重要。
不多时,猴子渐渐闭上双眼,一粒灵光从体内脱离远去。一旁孙悟空变回瓢虫,再将元神注入猴子体内。猴子顿时睁开双眼,震飞飞刺,挣脱藤枝,捡起地上豹皮,往身上一披,自我欣赏一番,手舞足蹈,十分欢喜。悟空环视四周,自言道:“此处树林茂密,得须找块开阔地,只等月圆之夜了。”说完,蹦蹦跳跳向一颗大树而去。然而没跳几步,悟空只觉得脚下一紧,身子一斜,竟被藤枝吊到半空。不远处,一孩童欢欢喜喜奔来,口中喊道:“我在山林里设下数十个陷阱,终于抓到了。”孩童一边说,一边爬上大树,骑坐树杆上。孙悟空起初有些气愤,竟被一孩童戏耍,不过片刻后却又露出一丝欣喜。这孩童定是要找寻的另一个前世,虽说是个孩童,且又十分调皮,不过总算有个人样。
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