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0明 (4/11)

官代笔,叫做司礼监。

1435年,明宣宗去世,八岁太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由皇太后张氏掌权。

朱祁镇年幼爱玩,宦官王振想出各种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朱祁镇即位后,王振当上司礼监。

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强大起来。首领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王振主张英宗带兵亲征。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认为不能亲征。明英宗听从王振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留守BJ,自己跟王振、邝埜等官员,带领五十万大军从BJ出发向大同赶去。

1449年,明英宗亲率的军队却遭到了惨败,随军的兵部尚书邝埜,张勇等大臣战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没法突围。这时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奸贼王振,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

抡起大铁锤,结果了王振的性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瓦剌兵赶上来,俘虏了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明朝武勋贵族全灭。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大半,最为精锐的三大营全军覆没。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BJ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身上。

《126》

126京城保卫战---【】明朝第二牛人于谦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BJ,太后和皇后急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无果。

太后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臣徐有贞建议逃到南方去。

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守,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以误国罪弹劾王振罪状。锦衣卫指挥马顺,是王振的同党,吆喝着反对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惹了众怒,大臣们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围殴揍死了。没错,堂堂锦衣卫指挥一个武将被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打死。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安了。”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作为攻城开路先锋。

于谦等大臣请太后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改称太上皇。朱祁钰即位,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于谦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主动出兵。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斗,保卫BJ。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陆续来到BJ支援。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

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BJ军民的爱戴。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BJ。

英宗回BJ后过了七年软禁生活,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作“夺门之变”。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废景帝朱祁钰,以私自拥立明代宗为帝的谋反罪名杀于谦。

BJ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冤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127》

127最爱玩的正德皇帝---【】爱凤姐的朱厚照

明宪宗朱见深(英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宦官汪直专权,在东厂以外,又设了一个西厂,加强特务统治,冤死不少好人。

朱见深是有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