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市委办公大楼。
此时在市委专职副書记办公室内。
一个身型高大,体型健硕、容貌帅气、带着金丝眼镜的儒雅青年,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
这个帅气青年便是刚过完三十岁生日的赵立春。
说起赵立春,也算是一段传奇啊。
赵立春连续创下诸多记录。
1974年,由工农兵推荐进入青夏大学。
经过多轮笔试和面试过后,年仅十四岁的赵立春,最终进入经济管理系开始就读。
1977年,十七岁就完成本科学历,接着保送送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十九岁又被保送博士研究生,直到二十一岁博士终于毕业。
如今的赵立春,至今依旧保持青夏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最年轻的研究生、博士生记录。
毕业后便进入中枢青年团开始工作。
1981年底被调到汉东省青年团。
先后担任京州市青年团,江都县的县委書记,京州市委副書记、青年团京州市委書记。
1985年,年仅二十五岁的赵立春在次调动。
从青年团京州市委書记,调到京海市金山县任职县委書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县一把手。
1987年,由于赵立春的政绩突出,不止解决混乱的煤矿事件,加上金山县的经济占比增长,成功入选京海市委常委,成为副市级官员。
1989年,也就是去年,年仅二十九的赵立春,一举被提拔成为京海市的专职副書记。
赵立春不否认有一些背景的加持在里面。
但你也不能否认他的能力政绩。
有些东西都是相对的。
特别是基层。
玩不了弄虚作假啊。
群众的眼睛那可都是雪亮的。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
赵立春摘掉平光镜揉了揉眼角的睛明穴。
现如今,前妻那边都已准备好,最开始的?纺纱厂、到织布厂、染色厂、水洗厂、成衣厂。
还有鞋厂、橡胶和拉链厂等等。
如果这些工厂全部都进入京海市的话。
至少能提供两三万个工作岗位。
带动的就业,少说也是十几二三十万以上,甚至能够一举拉动盘活整个京海市的经济。
自己也能着手对整个京海国企进行深化改革。
该改的改,该承包的承包掉。
该卖的全部都卖掉他们。
争取将这些毒瘤一举给抹除掉。
目前唯一欠缺的就是赵立春手上的权力。
由于赵立春是京海市委专职副書记,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京海全市的党建和政工方面。
经济方面的主管一把手是京海市的市長。
京海市的市長到了年龄,目前去了政协任职主任,京海市長的职务暂时是空缺的。
“铃铃铃……”
“铃铃铃……”
办公桌上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他办公桌有三部电话,一部红色的紧急电话,一部是内线电话,还有一部则是外线电话。
来电的正是放在左边的那部外线电话。
“我是京海市委赵立春。”
赵立春拿起电话直接自报家门。
这时能打进外线电话的恐怕也就京州那边。
他也一直在等待京州那边的消息。
“立春啊,恭喜你了。”
“看来有消息了。”
“有消息,那也是好消息啊,看来以后我也要称呼你一声,立春市長啊。”
“哈哈,老梁你这话就见外了。”
听到这话的赵立春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两人聊了句便挂断电话,以防李叔打来时占线。
老梁,汉东省警察厅的常务副厅長梁群峰。
此人也算是赵立春的一个老伙计。
去年在帝国行政学院地市级官员培训班时,两人刚好是同一批学员,说起来也算同窗。
如今的梁群峰也逐渐朝他这边靠拢。
等不到电话的赵立春又拿起一份文件看了起来。
“李达康……”
“还真是有缘分啊。”
赵立春手上的资料不由笑了起来。
这份资料,是京海市委办公室主任递给他的,也是办公室主任给自己推荐的几个秘书。
原先的秘书已经被他调到京海国资委任副主任。
李达康,1966年出生。
1988年以选调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