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7,北纬40度 (1/2)

“你好!”

在整队过程中,只有王琴韵一个人不知所措、到处乱窜。最后,她被小宋和徐思齐一左一右地夹在了中间,才算老实地站定了下来。

在雪亮的探照灯之下,王院士接过扩音器再次宣读了上级命令,这次现场总算保持了肃静。

在庄严肃穆的国歌旋律中,全体成员挺直身躯,向缓缓攀升至泰山号桅杆之巅的国旗致以崇高的敬礼。夜色如墨,四周被一片深邃的黑暗所笼罩,唯有一束来自护卫艇的探照灯光温柔地照亮了国旗的升腾之路。

现场的气氛凝重而神圣,国歌的每一个音符都似乎与每个人的心跳产生了共鸣,就连一向懵懂的王琴韵也不由自主地模仿着小宋,举起了自己的右手。直至王院士宣布仪式结束,赵荣光才敢轻声对身旁的苏勤嘀咕:“这场景,怎么像是大家在给我们践行?”苏勤闻言,不禁哑然失笑,心中也生出几分相似的感觉。

随后,王院士并未下达解散回舱的命令,而是直接宣布:“起飞!”苏勤作为副院士,应声领命,转身率领徐思齐等一众技术人员走向舱室。小宋则紧紧拉着王琴韵,希望她能充分感受这份仪式感。

护卫艇与拖轮早已退至安全距离之外,但徐思齐依旧谨慎地同时操作着艇内与无线电通话器,确保万无一失。随着他的一声令下,一圈蓝绿色的防护罩悄无声息地笼罩在泰山号周围,将其与外界隔绝。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趸船上的众人再次陷入一片哗然,纷纷交头接耳,惊叹不已。

苏勤通过潜望镜简要观察了四周,确认防护罩的大小与位置无误后,果断下令起飞。医疗队的成员们并未感受到任何起飞时的颠簸,直到他们发现防护罩外的水面上的护卫艇与拖轮已消失无踪,那道原本指向国旗的探照灯光也变得诡异地从水面下透出,才再次惊叹连连。

王院士不得不在扩音器中再次维持秩序:“请远离岸边,注意安全!”医疗队员们激动得连队列都散了,王院士担心他们不慎落水,毕竟他们之中并非人人都会游泳。好在海水温度尚暖,且距离进入超空间还有一段时间。

“各分队集合回艇!”王院士决定结束这场略显混乱的出发仪式。随着护卫艇的探照灯光逐渐远去,四周再次陷入黑暗。泰山号尚未接通码头照明线路,只能依靠王院士提前准备的手提照明灯照亮前方。

显示屏上,两条几乎重合的直线引人注目,一条是泰山号自身的记录,另一条则是来自海上航天测控船的追踪数据。航天设备操作员满脸不可思议地看着屏幕:“你是怎么做到的?”

苏勤轻松地回答:“我这次什么都没做,就是一直向上飞。”他当然明白那两条直线的意义,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可你的航线太直了,整个上升过程中连一点偏差都没有。”航天设备操作员难以置信地说,“不是说你必须转弯,而是正常情况下,你根本做不到这么直。我们已经飞出大气层十几分钟了,地球自转的影响居然对你毫无作用。”

徐思齐也发现了问题:“还真是,这直线画得有点过分。”

苏勤只好再次强调:“我真的什么都没做,就是一直向上。”

航天操作员解释道:“我不是说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而是这种现象太不可思议了。而且还不止是航线直这一点。你现在是把船停下来了,对吧?”他指着不断更新的航迹画面。

“停得很稳,但我们才刚出大气层,离同步轨道还差得远。而且,你听说过在北纬40度上空有能与地面同步的卫星吗?”

“这只能说明飞船核心在正常工作,它以比现有火箭强大成百上千倍的功率维持着我们的轨道。”苏勤听明白了,但他也只能耸耸肩表示无奈。

小宋对此并不关心,她更在意的是留在地面的两个飞船核心。虽然研究团队不太可能让它们启动,但事情总得一步步来。就像现在,泰山号还不能立即跳进超空间,还需要几个小时来调试航天通讯设备以确保顺利返回。

此外,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接通艇外照明线路、将反应堆冷却管路连接至趸船压载水舱等。目前,泰山号仍依赖电池维持运转和照明,王院士在确认反应堆能正常工作前不敢贸然前行。

王院士最担心的是艇上的医疗队员能否适应艇上生活。他希望在这段时间里,所有潜在问题都能暴露出来。因为一旦进入超空间,就无法再折返了。人数众多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是一群人同时受影响。

医疗队员们仍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看来今晚无人能眠。当然,除了已经困得打瞌睡的王琴韵。

面对通讯设备的测试与校准工作,苏勤感到有些头疼。昨天经过小宋一个下午的填鸭式训练,他知道这项工作并不简单。但苏勤也意识到,他现在已经是副院士了,不再是昨天的学员。

“赵荣光!来潜望镜这里帮忙!”尽管他现在能命令的人不多,但苏勤还是决定尽自己所能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