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半晌之后,赵佶才颤抖着声音问出心中最大的那个恐惧。
“在梦中太祖可曾提起过为父?”
见他那副脸色苍白、诚惶诚恐的模样,赵桓心中更为不屑,这哪里还有一丝大宋国君的风范,即便是坊市中那些杀鸡屠狗之辈都比他要强上许多。
赵桓神色郑重的摇了摇头道:“这倒是没有。”
“太祖只说凭汴梁城防之坚、粮草之巨,必会令劳师远征的金兵无功而返。”
“等金兵粮草不济撤退之时,再组织大军围追堵截,或可将东路几万金兵全都留下也为未可知。”
“不过这需要儿臣与朝中重臣众志成城,若是有人从中作梗、里通外国的话,我大宋的国运即将不保。”
听太祖说汴梁城将会有惊无险,赵佶已经被吓得麻木的脑袋这才清醒了几分,毕竟是做了十几年皇帝的,于军事之道上也不是全然无知。
“你是说太祖明示金人的西路大军会被太原守军拖住?”
赵桓不置可否的回道:“这个儿臣不能确定,不过在梦中太祖只说了东路金军,对于西路金军倒是没有提及。”
这下赵佶彻底的相信了自己儿子的话,也更相信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儿子绝对是个英明无比的决定。
太祖当年凭借手中一杆盘龙棍打下大宋几百年基业,而且每每在开战之前就能制定下最佳的迎敌之策,智慧勇武堪比天人。
如今大敌当前,他老人家只托梦于赵桓,那就是说太祖也认定太子才是我大宋皇位的最佳继承人。
虽然太祖没给自己托梦让他这个现任官家多少有些没面子,但他也对自己的能力和胆魄有着清楚的认知。
哪怕太祖将所有策略都告诉给自己,自己也没有勇气留在汴京城中直面残暴的金军。
自从赵桓将赵匡胤给搬出来之后,赵佶的心中再无半点质疑,比起大宋的江山社稷来,一两个宠臣他还是能舍得出去的。
不过他却不信自己这个好大儿留下蔡京高俅真的是为了帮他守城,毕竟那两人的能力和与赵桓的关系自己心知肚明。
说不定他就是想要利用这个机会铲除自己的近臣,竖立他新皇的威信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他试探着问道:“你想要动他们?”
赵桓神情坚定的说道:“父皇,虽然您这些年醉心于书画奇石之道不出皇城,想必对于他们两人之事您多少也有所耳闻。”
“如今金兵大举进犯,面对强敌献计献策坚决抵抗者无几,朝堂一片丧权辱国的求和之声。”
“如果蔡太师和高太尉能按照太祖方略尽心抗金的话,儿臣自然会为他们向父皇请功,但如果仍旧心存二志的话,儿臣也只能用他们表示朝廷抗金之决心。”
“正如三国孙仲谋所言,那些士大夫们投降之后仍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可我们这些皇族呢?”
“这次儿臣决定听取太祖之策选择背水一战,杀几个主和派的重臣才能让前方将士勠力同心、奋勇杀敌,激励他们与汴京城共存亡之意志。”
“如今蔡、高二人已经闹得民怨沸腾,军心不定,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儿臣自然知道父皇和他们君臣之情深厚,虽知他们品德有亏,却怜惜他们的才干,既然如此,那这个恶人就只有儿臣来做了。”
听他说得坚决,赵佶仍旧有些神情恍惚的问道:“何至于此?”
见赵桓只是低头不语,那神情明显是这都是太祖的安排,绝怪不到我的头上。
而且如此做也算是成全了你们君臣之情,那副这是为你考虑的神情与自己刚才那套说辞何其相似。
说实话,如果没有那番太祖托梦之说,如果不是需要这个好大儿给自己背锅,他胆敢动蔡京和高俅的话,即便他是大宋的太子,赵佶也一定会狠狠责罚一番。
可现在形势比人强,自己还要仗着这个儿子维持皇室的脸面,更要遵循太祖的意愿,这就不容他不低头了。
为了大宋的基业,为了自己逍遥的下半生,也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赵佶最后还是咬牙道:“好吧,就将蔡太师和高太尉留在京中辅佐桓儿,朕会替你开解他们的。”
这还真不是赵桓矫情,即便赵佶主动退位,他的态度是必须要敲死的。
别以为接掌了皇位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是干得憋屈无比,其中尤其以所谓的明君为甚。
除非你有像隋炀帝那样朕死之后任他洪水滔天的魄力才行。
这位书法家皇帝看似醉心艺术无意朝政,其实在他执政期间可是干了不少狠事,而且还是毫无顾忌的那种。
相比与熙宁变法时王安石的艰难,这位宋徽宗在稳定朝堂之后,为了免除同乡官员结党营私现象严重,直接废除了科举制和恩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