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九章 继承遗志 (3/5)

小张和大刘背着仪器,深一脚浅一脚地踏入那片滚烫的戈壁滩,每一步都像是踩在烧红的铁板上,“这鬼地方,能把人烤熟。”小张忍不住嘟囔,他的嘴唇干裂起皮,渗出血丝,可他顾不上这些,只是机械地向前走,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滚落,很快又被蒸发,只留下一层白色的盐渍。

大刘没有搭话,他的喉咙像是被砂纸打磨过,干涩得发不出声音。在这片土地上,抱怨毫无用处,只有行动才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

两人在戈壁滩上艰难地跋涉,寻找合适的监测点。狂风时不时呼啸而过,卷起漫天黄沙,打得他们睁不开眼。每一次风沙袭来,他们都只能本能地用手护住仪器,身体蜷缩成一团,任由风沙在身上肆虐。等风沙稍歇,他们又继续前行,与这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一场永无休止的战斗。

“大刘,这风啥时候是个头啊。”大刘吐了口嘴里的沙子,闷声说道:“别废话,赶紧找地方安置蒸发皿,这数据比啥都重要。”

终于,他们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停下。老王从包里拿出蒸发皿,小心翼翼地安置好。小张则在一旁帮忙固定,他的手被粗糙的沙砾划破,鲜血渗了出来,滴落在沙子上,瞬间被干燥的沙子吸干。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阳越升越高,地面温度急剧上升,仪器上的刻度在高温下似乎都有些模糊不清。

“这温度太离谱了,仪器都快受不了。”小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无奈地说。

大刘抹了把脸上的沙子,看着远方说:“坚持住,咱们再测一组数据就回营地。”

小张看了眼时间,现在是中午一点半,日蒸发量需要测量24小时,在这期间,两人必须得轮班盯着,不能让任何外因影响。

一夜胆战心惊,好不容易熬过了白天的日头和晚上的风沙,小张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木了!从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测量记录表格,“大刘,按这上面说的,咱们得先记录下蒸发皿里初始的水量。”一边说着,一边用手遮挡着阳光,试图看清蒸发皿上那细小的刻度。

大刘弯下腰,凑近蒸发皿,眼睛瞪得老大,额头上的汗珠滚落,险些滴进皿中。“这刻度也太不明显了,这鬼太阳,晃得我眼都花了。”大刘嘟囔着,用手背擦了擦汗。

小张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手指颤抖着拿起一支铅笔,准备记录数据。“大刘,你稳住蒸发皿,我来读数。”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这样的测量,心里实在没底。

大刘双手稳稳地扶住蒸发皿,身子微微前倾,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行,你读吧,我扶好了。”

小张眯着眼,费了好大劲才看清刻度,犹豫了一下说道:“大概是……17毫升?也不知道准不准。”

“记上吧,赶紧的,这天热,一会儿要是时间耽误过去,水蒸发得更快,张工说了必须是卡准24小时,超过时间就不算数了!”大刘催促道。

两人就这么在烈日下,一个专注读数,一个小心固定蒸发皿,每记录一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对好几遍。可他们毕竟只是突击学习的,很多专业知识都一知半解,尤其是备注一栏,不知道怎写。

小张又从贴身的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一条一条都是张志成手写的测量规范和注意事项。“大刘,你看张工给的要求上说,要考虑周围环境对蒸发的影响,咱们这周围除了沙子就是石头,怎么算啊?”小李指着手册上的一行字,满脸愁容。

大刘凑过去瞧了瞧,无奈地说:“咱也没学过这些,就把看到的记下来吧,好歹是个记录。”

于是,小李在表格的备注栏里写下:“周围和营地周围差不多,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看不到头的戈壁滩,戈壁滩上全部都是沙石,没有什么东西挡着。”

写完,小张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字,很是不好意思。收起笔,说道:“大刘,你说咱们真能把这数据测准吗?”大刘没有立刻回答,他紧紧盯着蒸发皿,过了一会儿才说:“不知道,尽力吧。反正张工说这数据重要,那咱们就拼命测。”

营地里,张志成正在工作棚里焦急地等着。看到小张和大刘回来,他立刻迎了上去。

“数据拿到了吗?”张志成急切地问。

小张把表格递给张志成,有些忐忑地说:“张工,应该是测完了,不过我们也不确定准不准,好多地方都挺难测的。”

张志成接过表格,仔细地看着上面的数据和备注。这些数据虽然粗糙,但却是他们目前最宝贵的东西。

辛苦了,你们先去休息吧。我来看看这些数据。”张志成说道。

小张和大刘走后,张志成坐在桌前,对着那堆数据发起呆来。这些数据只是整个水利工程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至关重要。没有准确的数据,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建设都将无从谈起。

王力这时也走了进来,看到张志成愁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