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都是反复核对过的,炸药的质量和安装也绝不可能有问题……有可能是这堰塞湖的地质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存在着一些特殊构造,完全阻碍了爆破的效果。”
老沈闻言,大喊道:“那就加大炸药量!我就不信炸不开这堰塞体!咱们再重新炸一次,肯定行!”
张志成却立刻摇头,坚决地反对道:“沈班长,绝对不行!加大炸药量风险太大了。我们对堰塞体内部的复杂结构还没有完全摸透,要是盲目增加炸药,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坍塌,到时候会直接导致决堤!别说下面的老乡们了,咱们自己都出不去!”
老沈激动地反驳:“那你说怎么办?就等着它决堤?现在多耽搁一分钟,危险就多一分,冒险也值得!”
此时,堰塞湖的水位还在不断上升,最多再过 7个多小时,湖水就会漫过堰塞体顶部。一旦湖水漫过顶部,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堰塞体瞬间坍塌,引发洪水。
张志成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恢复冷静。环顾四周,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不远处的一条水道上。那水道原本是从堰塞湖上方流淌下来的,如今因堰塞湖形成,水流被阻断,已然干涸。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闪过。“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从上游引流。”张志成缓缓说道,“那条小溪若能引回上游水流,增加堰塞湖水量,也许能让堰塞体自行冲破。”
李工眼睛一亮,说道:“这办法可行!但要怎么引流呢?小溪离这里不近,地形又复杂。”
张志成沉思片刻,说道:“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挖掘一条临时引水渠。虽然工作量大,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赵队长点头道:“好,就这么办!”
赵队长指挥着队员们将树木砍倒,锯成合适的长度,作为框架的支撑,张志成则全神贯注地留意着周围的地形地貌。他心里清楚,这引水渠的框架搭建必须稳固且科学,才能承受水流的冲击。
他蹲下身子,细致地观察地面,发现土壤质地异常坚硬,预示着挖掘工作将异常艰巨。拿起铲子,用力插入地面,每一下都感觉像是在和石头较劲儿。张志成抓起把砂土在掌心碾磨,棱角分明的石英颗粒簌簌落下。"这是典型的风化花岗岩碎屑。"他提高声量,铲尖在地上划出规整的梯形断面,"底宽80公分,深1米,边坡1:0.5,纵坡千分之三!我来先放线!"
为了使框架更加稳固,张志成和队员们一起寻找合适的石块和木桩,用锤子将木桩钉入地面,固定框架:“这个框架一定要搭建牢固,不然水流冲过来容易散架。咱们每根木桩之间的间距大概在 50厘米。”根据力学原理,合理的间距可以分散受力,让框架更加稳固。
张志成不断地调整挖掘的角度和力度,试图找到一个最佳的挖掘方式:“挖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垂直,这样才能保证渠道的深度。同时,要注意两边的坡度不能太陡,不然容易坍塌。咱们挖掘的坡度这么大就行!”张志成手掌微微翘起,做了个示意。
随着挖掘的逐步深入,张志成意识到渠道的宽度需适时加宽。通常而言,宽度需依据水流的大小来合理设定。水流比较大的时候,通道宽度可以达到 1.2米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水流能够顺利地通过渠道,同时也要确保水流不会过于分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底部的泥土一定要平整好,这样才能保证水流的稳定性。如果底部不平,水流容易形成漩涡,影响效果。咱们要尽量把底部的平整度控制在两三公分内啊,把握不住就看看自己大拇指的第一节!”
挖掘工作持续了几个小时,渠道终于挖掘完成。现在要把引水渠的两侧设置支撑物,防止渠道坍塌。张志成计算后,判定每根支撑物之间的距离大概要在 1米,这样可以保证渠道的整体稳定性。“大家把支撑物设置好,每根之间间隔 1米,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渠道坍塌。这是根据对渠道受力分析得出的,合理的支撑间距可以增强渠道的抗冲击能力。”
队员们遵照张志成的指导,秩序井然地将树木与石块安放在渠道两侧,充当起稳固的支撑物。他们用绳子将支撑物一一固定在渠道上,确保其牢固可靠。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在顺利推进时,挖掘过程中触动了堰塞体内部的松散土石。刹那间,堰塞体突然发生小规模坍塌,坍塌的土石带着一股巨大的冲击力,瞬间堵塞了引水渠的一部分。
张志成看着眼前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眉头紧紧皱起,迅速观察周围的环境,判断出坍塌的土石体积大约在 5立方米左右,已经将渠道堵塞了三分之一。
如此一来,水流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而堰塞湖的水位还在不断上升,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水流无法顺利引流,极有可能导致堰塞湖提前决堤,再度失控!
千钧一发之际,他快步走到爆破组面前,大声说道:“沈班长,咱们能不能利用爆破产生的冲击力,结合引水渠的水流,一起冲击堰塞体?!这是利用水流和爆破冲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