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纤纤(尾声) (7/11)

,用毕生的经历去完成。那时,她就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成为拓荒者中的一员。这个想法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可在阅读《赤潮》的过程中却渐渐明晰起来。小说中,章老师用大量篇幅深刻地描写了这里的人们因普遍未受过良好教育,观念狭隘、短视且保守的状态。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传统的思维模式牢牢束缚,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观念阻碍了经济发展,更是造成贫穷的一大根源。同时,章老师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表达出对这种现状的深深忧虑,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改变的渴望。这种渴望深深地撼动了纤纤的心。于是,在合上书的一刹那,她就下定了决心。如今,在这温暖而明亮的灯光下,这个决心愈发坚定而强烈。她望着那盏章老师亲手雕刻的灯塔形状的台灯,不禁想起了小渔村里那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灯塔。仔细端详,两座“灯塔”竟惊人的相似。也许当初,章老师就是比照那座默默守护了小渔村一个世纪的灯塔来雕刻这盏小台灯的吧。她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捧出那个小相框,凝视着那双世界上最美的眼睛,凝视了很久很久。然后,她郑重而坚定地说:“章老师,您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无论前路多么艰难,这一切,必然要有勇敢的灵魂去担当。’那么,我就做这个担当者吧。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勇敢,但我已经认定,这里就是属于我的那片星空,哪怕它如今是一片漆黑,我也要用自己微弱的光去一点一点照亮它,让这片星空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于是,毕业后,纤纤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在周围人疑惑的目光中,毅然来到了这个小渔村,成为这里唯一一座初中的唯一一名语文老师。与她一同前来报到的,是一个名叫小霞的女孩,她是沈阳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交谈中,纤纤惊喜地发现,小霞竟然就是桑桑那个一直在外地求学的小女儿。小霞也还记得章老师,并且一直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哥哥”。听到这个曾经熟悉却久违的称呼,纤纤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酸涩与甜蜜。小霞却一脸兴奋地向纤纤讲述起她记忆中的章老师:“我第一次见到大哥哥时才五岁,最后一次见到他也不过九岁左右,可我却一直深深地记着他。那时,他常常给我讲故事,讲外面的精彩世界,讲北大的校园生活。他对我说:‘小霞,你一定要考出去。你的人生绝不能被这一方小小的渔村所束缚。当你拥有了知识和能力,你就会见到更广阔的天地,知晓无数不一样的人生。你会有更多的选择,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还是宁静乡村的质朴,都将成为你人生的绚丽底色。哪怕最终你回到这个小渔村,你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因为你带着外面世界的智慧和阅历归来,你可以用自己所学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就像一颗种子,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在土地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那时的我对这番话似懂非懂,但正是他的这番话,激励着我在求学之路上坚持不懈,最终成为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这四年里,我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直在外面见识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这种见识和体验中,我终于一点点地理解了他话语中的深刻含义。最终,在读了他的《赤潮》后,我选择了回到家乡。我没想到他会把我们这个小渔村写进小说里,更没想到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现在,我们这个小渔村可出名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岛外的人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旅游观光。这么多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知识与文化。我觉得作为家乡人,我理应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像大哥哥当初说的那样,走出去,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纤纤不禁感动而叹息了。章老师这短暂的一生,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轨迹?她实在无法统计和衡量。但至少,他已经给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与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小霞所说,《赤潮》的轰动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里。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经过科学考察后发现,这个自古以来就被贫困笼罩的小渔村,竟真如小说中所写,是个名副其实的宝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这里有着丰富的水产品,加吉鱼、大对虾、牡蛎、海螺、蛤蜊、螃蟹产量颇丰。尤其是被称为“小岛三宝”的海参、扇贝和石花菜,无论质量还是产量都堪称上乘。章老师在小说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这里的人们因贫困看不起病,便在冬天每天吃一只海参,以此保证一冬无病,而他们却不知海参在外面的市场上已是天价。读者们原本以为这只是作者的虚构,来到这里后才惊觉这完全是毫无夸张的写实。此情此景,不禁让大家想起章老师小说里那句由一位乡镇干部发出的呐喊:“如果让这样富饶的宝岛长期被贫困笼罩,那简直是对大自然慷慨馈赠的肆意亵渎,是对人类智慧与奋斗精神的无情嘲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大的耻辱!”如今,人们亲眼目睹小岛的自身价值与现状的巨大反差后,这声呐喊愈发振聋发聩。于是,各种投资纷纷涌向这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千米的小岛。冷藏厂、罐头厂、冻粉加工厂、海参育苗场和扇贝石花菜养殖繁育基地都在火热地建设中。当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