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纤纤(尾声) (8/11)

那个投资兴建学校的日本爱国华侨看完这部小说后,不仅再次加大投资为两所学校重建校舍,购置了许多先进的硬件设备,还捐资在小岛西北的高地上打了一眼一百二十米的甜水深井,铺设地下管道送水进村,彻底解决了小渔村用水困难的问题。政府也加大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基建改造,将小渔村原本泥泞的道路修筑成平坦的柏油路,同时建设了一座渡轮码头,方便游客往来,还打造了货运码头,助力水产品高效运输。更值得一提的是还为小岛接入了网线,让小渔村与世界紧密相连。这个小渔村,从未像今天这样,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

然而,即便如此,纤纤依旧深切地感受到小渔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最让她和小霞头疼的是,在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率普遍达标的情况下,这里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却依旧偏低。蓬勃的发展势头不仅未能改善这一状况,反而使其愈发严重。村民们在发展的浪潮中,看到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境遇的诸多机会。而这些机会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于是,不少村民纷纷让孩子辍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许多孩子无奈地放下书本,投身于繁重的劳作之中。部分在校的孩子也仅仅是在学校挂个学籍,长期不见他们踏入校园的身影。这一切,让纤纤和小霞感到无比棘手。她们深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于是,她们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对适龄却未上学的儿童家庭逐一进行走访。她们没有讲述那些耳熟能详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而是向村民反复提及了一个他们熟悉且信服的人——章老师。她们对村民们说,若没有章老师的这部《赤潮》,小渔村怎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章老师若未受过那么多教育,又怎能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写出如此轰动全国且影响深远的小说?她们如同聊家常一般,谈起了《赤潮》中关于教育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和情节,以及章老师对此发出的感慨和议论,用尽可能通俗的话语告诉大家,现在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贫穷依旧会像赤潮一般卷土重来。她们还把整部小说进行了压缩和改写,保留了最具说服力的内容,然后在中午时间,利用学校的广播设备,以“长篇小说联播”的形式进行播出。纤纤的播音才能在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那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打动了周围的村民,许多人像听评书一样,每天溜达到校园周围去聆听纤纤的广播,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影响,发生了改变。就这样,在她们的种种努力下,开学时,一多半辍学的适龄儿童重新回到了校园,剩下的那些孩子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陆续返回了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对纤纤和小霞赞不绝口,连龙海市教育局的领导都对她俩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还是大城市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老师有本事啊!”

开学后,纤纤正式踏上讲台,开启了自己的从教生涯。由于学校仅有她一位语文老师,她不得不承担三个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其繁重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陆鲲老师。然而,纤纤依然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早在大二的时候,柳笛就将章老师那十多节讲课的音频拷贝给了她。经过大学那些系统的培训,纤纤更能够从专业的视角去品评章老师的课堂教学。她不禁感叹,并非教学科班出身的章老师,竟然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别人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弄明白的东西融会贯通,一登上讲台便展现出他人难以企及的大家风范。这样的人,仅仅用“天才”来形容实在是远远不够。纤纤深知自己没有章老师的水平和能力,无法照搬他的教学方式,但她一直努力汲取章老师教学中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与一中的学生皆是各校精英不同,这些初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纤纤无法像章老师那样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所以她就从夯实基础着手,不急于求成,而是将对学生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语感的塑造,都融入到平日一点一滴扎扎实实的引导、熏陶和训练之中。这也是章老师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她尤其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平日的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丝毫不肯马虎。尽管教三个班级,但好在每班只有不足二十人,这些习作她还有时间批改。批改时,她没有采用章老师那种只有缺点的一针见血的风格。因为面对那些年龄小、基础又薄弱的初中学生,她觉得还是要以鼓励为主。不过每篇作文,她依然会努力找出那个最关键的缺点,准确而中肯地指出来,督促学生们改正。

除了正常的传授知识外,纤纤还注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她力促学校用那位旅日华侨拨来的部分资金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并亲自挑选了一批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这些经典的丰富内容和独特魅力外,她还通过组织读书汇报会等形式,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经典的风采。她把章老师的那篇《经典的魅力》读给学生们听,并讲述了章老师在从教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是如何将学生抛出的那些经典名著名篇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的传奇经历。她告诉孩子们,正是经过成千上万本经典的浸润,这个生命才如此美好而强大,才能在失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