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纤纤(尾声) (9/11)

之后,依然能看到比别人更宽广的世界,拥有比别人更大气的格局;依然能用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到底,从苦难的深渊中倔强地挺起身躯并再度创造奇迹;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义、高贵与善良;依然在被摧残得伤痕累累之际仍旧热爱生活,向往光明……她给学生们讲了许多章老师的故事,尤其是失明后那些坎坷而动人的经历,还给他们播放了章老师讲课的音频。孩子们都被这位给小渔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传奇人物的经历深深感动,尤其听到那句“哪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我亦无悔向着光明”时,他们竟如当年纤纤和她的同学们那样,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

就这样,纤纤通过课内课外的不懈努力,一点点培养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改变他们的认知,塑造他们的灵魂。她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她的语文课也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连续三年,学校的语文成绩和中考升学率都在稳步上升。即使那些没考上高中的孩子,也经常回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他们说,自己如今真的相信,读书能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工作之余,纤纤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绘画和写作。她已不再满足于仅用彩铅勾勾抹抹,而是改用水彩与油画颜料进行创作。那些绘画技巧,都是大学时从美术系蹭课学来的,说不上有多精深,却足以让纤纤有能力把眼前和心中的世界呈现在画布上。她画辽阔的大海和天空,画嵯峨的岩石和奔腾的浪花,画远处的归帆和雾霭中的灯塔,画翱翔的海鸥和劳作的渔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在用生命和灵魂作画,却知道每一幅画都是她内心的独白,是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而写作是她从大学起就一直在坚持的。她一直把文学创作当作心灵的出口和寄托。她写得很随意,有生活的剪影、社会的写真,也有头脑中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悟。但那随性而发的文字,却都有着鲜活而蓬勃的生命力。正因如此,她的文章不时刊登在报刊杂志上,还闯出了一点点小名气。然而,纤纤对这种名气却不为所动。在她看来,只有完全抛开功利性去写作,所创作出来的文字才真正属于自己。柳笛对她的这个观点极为赞成。她对纤纤说道:“作家的创作只有不去刻意迎合潮流、迎合大众,他的文字才能展现出自己独立的意志,也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柳笛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正站在纤纤的小院里。这个小院是纤纤工作第二年时,她的父母出资为她购置的。自参加工作后,纤纤依旧长年不回家,仅仅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她的父母思念至极,就在她工作第二年的春天来到这里看望她。也正是在那时,他们亲眼见证了小渔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冷藏厂、加工厂、育苗场、养殖繁育基地以及两座码头都已建成,丰富的水产品终于形成“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被贫困笼罩多年的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地踏上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当年生产和长远开发相结合”的致富道路。与此同时,小渔村的旅游业也蓬勃兴起。许多游客都是因为读过《赤潮》这部小说后,专程来到这里。他们都渴望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那个小渔村,同时也想瞧瞧作者当年居住的地方。于是,上级部门提议将章老师的故居修建成纪念馆。可对于这个提议,桑桑和其他村民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熟悉章老师,深知章老师不愿被人打扰,所以他们也不愿让章老师居住的地方充满喧嚣。他们甚至不约而同地隐瞒了章老师当年居住的具体位置。为防后患,桑桑向纤纤提议把这个小院卖给她,因为桑桑明白,即便提出再优厚的条件,纤纤也永远不会把章老师曾经住过的地方卖给其他人。桑桑出价并不高,几乎是半卖半送,但纤纤依然付不起这对她而言十分高昂的价格。就在这时,她的父母来到这里,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便掏钱买下小院,并直接过户到纤纤名下。爸爸感慨地对纤纤说:“我从没想到,一部小说竟能如此造福一方土地。你的章老师,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啊!难怪当年一中那么多老师和学生都拼命护着他。那时是爸爸小瞧了他,也实在对不起他。经过这么多年,爸爸也想通了不少事情。那时为了一己私利,犯下那么多错误,如今想想实在惭愧。这个小院,就算爸爸对章老师的一点补偿吧。”妈妈也悄悄对纤纤说:“我跟你爸商量好了,等我们退休了就搬到这儿来,也不跟你一块儿住,就买个能住的地儿,天天看到你就行。你看这小岛现在发展得多好,以后肯定更有前途。你爸说了,他想当个志愿者。凭他当了十多年教委主任的底子,给这儿的教育发展出出主意还是没问题的。我呢,到时候就开个小书屋,让孩子们免费来读书,要是喜欢也可以买走。妈也不指望挣啥钱,就当做点善事,也算是弥补一下当年那些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儿吧。”

父母的这番言行,让纤纤第一次深受触动。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小渔村那巨大的变化,以及纤纤每日工作时所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都令他们感慨和动容。纤纤也从妈妈那里得知,爸爸降职到档案馆后,工作一下子清闲了许多。于是,这几年里,他把章老师出版的那些作品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妈妈多次看到他读着读着便陷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