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文(1) (3/3)

憾。尤其是婉清,她整个人就像是为母亲这个角色而生,浑身都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母性光辉,可命运却残酷地判定她一生都无法成为母亲,这种痛苦就像无数钢针,深深刺入她的心。我深知,那是一种常人永远无法体会的折磨。每当亲朋好友家中有了小孩,她总是羡慕不已,抱着孩子就是不肯撒手。如晋的孩子出生后,婉清就像找到了生命的寄托,几乎每天都跑去帮忙照顾,甚至还悄悄跟我商量:“我瞧如晋两口子忙得晕头转向,秦教授也不像是个会带孩子的人,要不咱们把孩子抱过来养一阵子吧!”如今如晋一家离开,婉清的心又被掏空了一块,那种失落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难怪如晋会劝我领养一个孩子。

但我还是带着一个无奈的苦笑,对如晋摇了摇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孩子这事儿啊,和找伴侣一样,讲究的是缘分。何况我俩都快奔五十了,我那些同学的孩子最小也有十多岁了,再过个三四年都该上大学了。现在要是领养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先不说我们抚养起来会力不从心,就算将来带出去,别人都分不清我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呢。”

如晋低头想了想,也笑了:“说的也是。领养个小娃娃,咱没那精力抚养,领养个大孩子,说不定会把那些心怀鬼胎的家伙全给招来。别的不说,就这祖宅,还有这份家产,觊觎的人就不在少数。不过以后,要是真有哪个幸运儿有缘喊你们一声爸爸妈妈,那可一定要把这好消息告诉我,让我也沾沾喜气。”

两天后,如晋一家四口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虽然服从了父亲的安排,但我深知,他那满腔的热血、还有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岂是江南那温柔婉约、山清水秀的风光能消磨掉的?果然,两年后,他就成了武汉大学最年轻的系主任,对中文系这个谁都棘手的烂摊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而且颇具成效。而他自身的学术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问世,名气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只是,在学术与行政事务之间连轴转的他,忙得连给我写信的时间都寥寥无几。而他离开后,竹吟居就仿佛空了一大块。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如薄雾般萦绕不散,让我在看似寻常的生活中,心中常感微风拂过般的荒芜。

或许是为了填补内心那份空虚,在繁忙的教学与研究之余,我竟不知不觉地迷上了摄影。燕园就像是一座宝藏,有着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数不清的美好瞬间,等待我去采撷。就这样,几年的时光过去,我的摄影技术日益精进,摄影作品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校的各类刊物上,并且在展览中崭露头角。我尤其喜欢拍摄那些年轻学子们的身影。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上洋溢着的张扬且自信的神情,明亮的眼眸闪烁着的对世界的好奇与热忱,以及浑身上下散发着的蓬勃得如同朝阳般的朝气,都对我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吸引力。每当我的镜头捕捉到这些充满活力的画面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我常常会想,要是我有一个孩子,他(她)现在应该也像这些年轻学子这般大了吧。他(她)也会像他们一样,在青春这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绽放出独属于这个美好年纪的耀眼光芒吧。这种念头一旦在脑海中浮现,便如同脱缰之马,肆意驰骋,久久萦绕心头,难以消散。

然而,我镜头所记录下的,终究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将一张张饱含情感的照片递到那些来来去去的男孩女孩手中,收获着他们诚挚的感谢。可我的竹吟居,依旧冷冷清清,宛如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直至那一天,海天的身影,如同一束光,出现在我的镜头之中。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