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张小虎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身的补丁军装都被汗水浸透了。
"大腾哥!李主任来信,说是医院急缺天麻,问咱能不能送点去?"
"要多少?"
"二十斤!"张小虎抹了把汗,”说是越快越好。"
王一腾皱起眉头。二十斤可不是小数目,这得挖多少株才够?他转头看向张大爷:“张大爷,您看这事儿..."
"二十斤?“张大爷掐指一算,眉头都拧成了疙瘩,“这得找个把星期。这药材不比白菜萝卜,不能都挖光了,得给明年留种。"
"可是李主任那边等着用呢。”王一腾愁眉苦脸地说。
张大爷想了想,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我教你个法子。后山有三个山头,都是长天麻的好地方。你带着小虎去东边那个,我去西边那个。"
"那中间那个呢?"
"让村里的后生们去,“张大爷说着,眼睛闪着光,"不过得先教教他们认药,免得出岔子。这买卖要是做大了,光靠咱们几个可不成。"
王一腾一下子明白过来,这是要扩大队伍的意思。
“张大爷,您这是要带徒弟啊?"
"不带不行啊,“张大爷叹了口气,手里的草药都有些拿不稳,"这手艺不传下去,以后谁给社员看病?再说了,咱们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不是?"
当天下午,村里十来个后生都赶来了。都是平时跟王一腾玩得好的,穿得破破烂烂的,但一个个都精神抖擞。
"大腾哥,听说你这买卖能挣钱?"有人笑嘻嘻地问。
"放屁!"王一腾板着脸,"这是给医院送药,是为人民服务!谁要是存着发财的心思,趁早回家!"
大伙都笑了,都懂这话啥意思。这年月,说话可都得有个讲究。
张大爷开始教他们认药。老人家蹲在地上,一株株地指给他们看,还掰开药材教他们分辨。
"记住了啊,天麻长这样,根须是紫色的。要是挖错了药,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张大爷一边说,一边用颤抖的手指着药材。
后生们都认真地听着。这年头,能学门手艺不容易,更别说还是跟着老中医学。
第二天天不亮,大伙就分头上山了。
王一腾带着张小虎去了东边。这片山他最熟,哪里有好东西他门儿清。
"大腾哥,"张小虎一边挖药,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您说这买卖能干多久?"
"咋了?"
"我寻思啊,要是能长久干下去,就不用去城里了。在家乡能有个营生,多好。"
王一腾停下手里的活计,严肃地看着张小虎:"你不是说要去城里上学吗?"
"可这不是没考上嘛,"张小虎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再说了,跟着您干这个多好。有肉吃。"
"放你娘的屁!"王一腾气得扔下铲子,“啥叫跟着我有肉吃?这是正经营生!你要真想干,得学本事。光会挖药不行,还得懂药理。不然挖回来的药,人家医院能要?"
张小虎挠挠头,像个犯了错的孩子:"那咋办?"
"孙大爷那还有本老书,“王一腾缓和了语气,"回头我去借来,咱们一块学。"
正说着话,远处传来一阵喊声:"大腾哥!这儿有片天麻!"
王一腾赶紧过去。果然是片好天麻,长势喜人。阳光透过树叶,照在紫色的根须上,闪着光。
"等等!"他一把拦住要下手的后生,"别都挖了,得留点根。这是长久买卖,明年还得长呢。"
忙活了一整天,三个山头一共挖了十五斤天麻。还差五斤。
"差不多得了,“张大爷擦着额头的汗说,”这东西不能贪多。咱们这是长久买卖,得给明年留种。"
第二天一早,王一腾骑着自行车去医院送药。
李主任亲自验货,戴着眼镜仔细检查:"不错不错,都是好货。"
称完重,给了八十块钱。
"李主任,您看这价钱..."王一腾有些犹豫。
"放心,"李主任笑眯眯地说,"这是行情价。再说了,你们这是支援医疗事业,得有个说法。这年头,啥事都得讲究个说法,你懂的。"
王一腾心领神会,这是要给这买卖戴顶红帽子。
回村的路上,他琢磨着这事。得想个法子,把这买卖做大做稳当。
路过孙大爷家,他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
院子里,孙大爷正在晾药材。老人家虽然退休了,但一身的劲头还在。
"小王来了啊,“孙大爷笑眯眯地说,”今儿个送药去了?"
"是啊,李主任说都是好货。"
"那是,"孙大爷得意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