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十年秋,凄厉的秋风裹挟着北方的寒意,无情地扑向大夏的北境。雁门关的城墙上,士兵们身着厚重的铠甲,却仍被这股寒意侵袭得瑟瑟发抖。他们紧握着手中的长枪,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不安,目光死死地盯着关外那一片黑压压的匈奴营帐。
右中郎将董绪站在城墙上,双手紧紧地抓着城垛,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望着关外匈奴那密密麻麻的营帐,心中满是恐惧,双腿止不住地微微颤抖。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凭借姐姐董贵妃的关系,轻松获得镇守雁门关的职位,本以为是一份荣耀,却未曾料到会陷入如今这般绝境。此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匈奴那凶悍的模样,还有他们挥舞着长刀时的狰狞表情,冷汗不停地从他的额头冒出,浸湿了他的衣领。
“报——将军,匈奴又在叫阵了!”一名小兵跌跌撞撞地跑上城墙,声音中带着惊恐。董绪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猛地转过身,大声吼道:“慌什么!传我命令,紧闭城门,不许出战!”小兵被他的吼声吓得一哆嗦,连忙应了一声,匆匆跑下城墙。
董绪的思绪乱成一团,他深知自己毫无军事才能,若与匈奴正面交锋,必败无疑。“不行,我不能死在这里!”董绪咬着牙,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他匆匆走下城墙,回到自己的营帐,写了一封加急书信,用飞鸽传书送往京城,恳请皇帝将他调回京城。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雁门关周围早已被匈奴清空,他的飞鸽刚一飞起,就被匈奴的弓箭手一箭射落。
京城之中,皇宫大殿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之前。皇帝娄闵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拿着董绪的求援信,陷入了沉思。
“诸位爱卿,如今匈奴犯边,雁门关告急,董绪请求增援,可我大夏府库空虚,无力组织兵马北上,此事该如何是好?”皇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
大殿内一片寂静,文武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率先开口。过了许久,丞相李源向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雁门关乃我大夏抵御匈奴的关键隘口,一旦失守,匈奴便可直入中原,后果不堪设想。如今虽府库空虚,但也不能坐视不管,可从各地抽调部分兵力,先解雁门关之围。”
“丞相所言虽有理,可各地兵力本就不多,抽调之后,若其他地方再有变故,又该如何应对?况且,粮草的筹集也是一大难题。”一位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
一时间,大殿内议论纷纷,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出兵增援,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先稳固内部,再做打算。皇帝娄闵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愈发烦躁。他的目光扫过大殿内的众人,最后落在了右将军陈渊身上。在如今的朝堂上,也只有陈渊有领兵作战的能力了。
“陈将军,你意下如何?”皇帝问道。
陈渊向前一步,单膝跪地,朗声道:“陛下,臣愿领兵出征,解救雁门关之围。匈奴虽有三万之众,但我大夏将士也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只要将士们齐心协力,与关内守军里应外合,定能击退匈奴。至于粮草,臣愿亲自筹措,绝不会让将士们饿着肚子上战场。”
皇帝看着陈渊坚定的眼神,心中微微一动。陈渊是大夏的一员猛将,战功赫赫,他对陈渊的能力还是十分信任的。然而,他又担心府库空虚,无法支撑这场战争,而且董绪的为人他也有所耳闻,他实在不放心董绪能够与援军做好配合。
就在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大殿,高声喊道:“陛下,董贵妃求见。”
皇帝微微一愣,随即说道:“宣。”
董贵妃身着华丽的宫装,神色焦急地走进大殿。她走到皇帝面前,盈盈下拜,说道:“陛下,臣妾听闻雁门关告急,董绪危在旦夕,恳请陛下立即出兵增援。”
皇帝看着董贵妃那楚楚可怜的模样,心中不禁一软。他连忙起身,将董贵妃扶起,说道:“爱妃莫急,朕正在与众爱卿商议此事。”
董贵妃抬起头,眼中含泪,说道:“陛下,雁门关若失,我大夏危矣。董绪虽有诸多不是,但他毕竟是臣妾的弟弟,还望陛下看在臣妾和皇子的份上,救救他。”
皇帝听了董贵妃的话,心中更加为难。他一方面担心大夏的安危,另一方面又顾及董贵妃和皇子的感受。他再次望向大殿内的大臣们,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
就在皇帝左右为难的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丞相李源再次站了出来。他说道:“陛下,臣以为,我们不妨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陈将军率领精锐部队直扑雁门关,同时调动雁门关附近可用的兵马进行增援。另一方面派使者前往匈奴营地,与他们谈判,拖延时间。这样既能给陈将军争取时间,又能避免万一计策失败带来的损失。”
皇帝听了李源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点了点头,说道:“丞相所言极是。就这么办,陈将军,你即刻准备出征;大鸿胪少卿张俭,你负责挑选使者,前往匈奴营地谈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