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年3月,料峭春寒仍笼罩着冀州大地,可在张末率领的冀州黄巾营地中,却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经过一年多的韬光养晦与精心整顿,这支曾遭受重创的起义军已然恢复往昔雄姿,实力再度不容小觑。
营地入口,岗哨林立,身披简易铠甲的黄巾士卒目光如炬,警惕地审视着四周。他们手中长枪紧握,枪缨在寒风中烈烈作响,仿佛在无声宣示着此地的不可侵犯。营地内,宽阔的校场上,数千名黄巾将士正列阵操练。在教官的声声厉喝之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长矛刺出时虎虎生威,盾牌舞动间密不透风,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张末站在营帐前,望着麾下精神抖擞的将士,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此时,他不禁想起陈睿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在陈睿看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无数农民沦为流民,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若想赢得民心,壮大冀州黄巾的力量,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张末深以为然,毅然决定在中山郡推行土地改革。他一声令下,黄巾将士们迅速行动起来,将那些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的土地清查登记。这些土豪平日里鱼肉乡里,百姓们对他们早已恨之入骨。如今看到黄巾军为自己撑腰,无不拍手称快。
土地分配现场热闹非凡,农民们怀揣着激动与期待,排着长队。当他们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契约时,许多人眼中满是泪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抖着双手接过契约,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张末的方向连连磕头:“张将军真是大好人啊,让我们这些苦了一辈子的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地!”
分到土地的农民们对张末的领导愈发拥戴。他们深知,是张末和冀州黄巾给了他们生活的希望。此后,这些农民不仅积极支持黄巾军的各项行动,还主动让家中年轻力壮的子弟加入黄巾军,冀州黄巾的力量因此进一步壮大。而张末每每看到这一幕,都会更加坚定践行陈睿所提策略的决心,期待能为更多受苦的百姓谋得福祉。
又到春耕时节,暖阳轻柔地洒在广袤的冀州大地上,唤醒了沉睡一冬的泥土。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带着丝丝缕缕的生机。陈睿站在一处高坡上,极目远眺,只见田野间人影攒动,百姓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于春耕。
望着眼前这幅充满希望的画面,陈睿心中满是期许,不禁暗自思忖:“又到春耕季节,希望今年会有所收成吧。”自推行土地改革以来,百姓们对土地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但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即便百姓们拼尽全力,要想收获丰硕成果,依旧面临诸多挑战。
肆虐的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此,将一切努力毁于一旦;变幻莫测的天气,也许会降下旱灾、涝灾,让辛苦种下的种子颗粒无收;更有那些蛰伏在暗处的土匪豪强,时刻觊觎着百姓们手中的土地与收成。
想到这些,陈睿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不过,很快他的目光又变得坚定起来。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与张末及冀州黄巾的兄弟们全力守护这片土地。加强军事防御,抵御可能来犯的敌人;安排人手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巡查力度,打击土匪豪强的侵扰。
“无论如何,都要让百姓们今年能有个好收成。”陈睿低声呢喃,声音虽轻,却饱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快步朝营地走去,准备与张末商讨接下来的部署,为百姓们的丰收梦想保驾护航。
过去这一年,张鹏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培养亲信的布局。
在日常训练中,他格外留意那些有潜力、有胆识的士兵。其中两位后来成为队长的,便是他精心挑选并提拔的。一位叫李勇,身形矫健,作战勇猛,在一次小规模冲突中,面对敌方突袭,毫不畏惧,带领身边几个兄弟奋力抵抗,成功稳住阵脚。张鹏目睹这一幕后,认定他是个可造之材,便有意栽培。先是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兵传授他带兵技巧,又在各种场合为他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不久便提拔他做了队长。
另一位叫王虎,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在一次战术讨论中,他提出的独特见解,让张鹏眼前一亮。此后,张鹏常与他私下交流,传授自己的用兵之道,还给予他实践机会,让他负责一些小型任务。王虎每次都能出色完成,凭借能力赢得众人认可,顺利晋升为队长。
这两位队长深知自己能有今天,全靠张鹏赏识与提拔,对张鹏忠心耿耿。他们如同张鹏的左膀右臂,在队伍中逐渐形成一股以张鹏为核心的力量,为张鹏未来的谋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光里,大汉虽已显颓势,但忠义的火种仍在各地熊熊燃烧。天下各路豪杰,无论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崛起于草莽之间,皆对汉室忠心耿耿,毫无二心。
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振臂一呼,率领麾下精锐之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围剿黄巾的战斗中。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处处可见他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他们或于黄沙漫天的战场上,与黄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