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鞠义被俘 (1/3)

在常山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个城池平日里驻守的兵马向来稀少,通常不超过千人之数。彼时,张末亲率着麾下那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四千精兵,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在他的指挥下,军队行动迅速,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很快便接连攻下了好几座城池。

每成功攻克一座城池,张末便立即采取行动,先是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为富不仁的土豪恶霸一举拿下,没收他们的不义之财与大量田产,随后将这些田地公平公正地分发给城中贫苦的百姓,让他们也能有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仅如此,张末深知巩固城池防御的重要性,他积极动员城中百姓,组织起一支支纪律严明的民兵自卫队,教他们习武防身,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太平。

常山郡的百姓对张末的举动反应热烈,表现出了极大的拥护与支持。在此之前,常山郡百姓长期遭受土豪恶霸的压迫与剥削,生活困苦不堪。那些土豪肆意兼并土地,使得众多百姓沦为佃农,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上缴给地主,自己却常常食不果腹。张末攻下城池后“打土豪,分田地”的举措,如同久旱后的甘霖,瞬间滋润了百姓们干涸的心田。

当得知自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时,百姓们欣喜若狂。许多人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他们世世代代渴望的土地,如今终于得以实现。这意味着他们不再需要看地主的脸色行事,能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作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组织民兵自卫队时,百姓们踊跃报名。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保护自己新获得的土地和财产的机会,更是守护家园、保卫家人的重要举措。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加入民兵队伍,跟着训练学习武艺,希望能为守护常山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那些年长的百姓,虽然无法亲自上阵,但也主动为民兵们提供后勤支持,帮忙准备食物、修补衣物等。

张末在常山郡的一系列举动,很快便被常山郡守知晓,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将此事通报给了韩馥。韩馥听闻消息后,心中大惊,认为张末所率领的队伍便是冀州黄巾的主力部队,这股势力已然对他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韩馥当机立断,下达命令,派遣高览与张郃两人分别率领各自的部队,两部人马合计共六千人,浩浩荡荡地向常山郡进军,意图一举将张末势力剿灭。与此同时,韩馥又命鞠义继续领兵向中山郡进发,以确保在军事行动上形成两面威慑之势。而韩馥自己更是不敢懈怠,亲自披挂上阵,亲率一万兵马,气势汹汹地朝着常山郡疾驰而去,他要在这场战斗中对张末进行复仇,彰显自己的威严,稳固自己在冀州的统治地位。

陈睿在仔细侦查后,敏锐地掌握了韩馥的军事行动动向。他深知此时局势危急,若正面与韩馥及其麾下部队交锋,己方恐难有胜算。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睿迅速向张末提出了一条极为精妙的计策。他建议张末率领部队巧妙地假扮成普通百姓,以分批的方式悄然转移到鞠义的军队后方。这样一来,既能避开韩馥大军的锋芒,又能在敌军意想不到的位置寻得一处安全的落脚点。

张末对陈睿的建议深表赞同,当即便依计行事。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部队,让士兵们换上百姓的服饰,分散在常山郡的各个角落,装作寻常百姓的模样,或挑着担子,或牵着牲畜,不露声色地朝着鞠义军队后方的方向行进。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尽量不引起敌军的注意。经过一番艰辛的转移,部队终于安全抵达了鞠义军队后方的隐蔽之处。

到达目的地后,张末深知部队连日奔波,急需休整以恢复体力和士气。于是,他下令让士兵们好好休息一天。在这一天里,士兵们养精蓄锐,补充粮草,同时对武器装备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修缮。而张末,陈睿和众多将领则聚在一起,反复商讨作战计划,对即将到来的战斗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经过一天的充分休整,张末的部队已然蓄势待发。他们士气高昂,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准备对鞠义的军队发起一场出其不意的围歼之战。

半夜时分,静谧笼罩着鞠义的军营。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鞠义那紧锁的眉头。他身着戎装,并未有丝毫睡意,心中隐隐泛起一丝不安,好似有一片乌云悄然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

此前,韩馥传来的消息让他警觉不已。张末的主力部队竟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本就不合常理,张末在常山郡闹得风生水起,怎会突然没了踪迹?这其中必定暗藏玄机。

鞠义缓缓起身,踱步到营帐门口,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夜,漆黑如墨,唯有远处的篝火在寒风中跳动,发出微弱的光芒。平日里,军营中的士兵们警惕性极高,巡逻的脚步整齐而有力,但今夜,他却仿佛能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那是一种危险临近的气息。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各种可能。张末究竟在谋划什么?是打算暗中偷袭,还是另有企图?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传令各营将领,加强戒备,不得有任何疏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