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元璋的理解,朱瑜点了点头。
“皇上也可以这么理解。”
“何为道?”
“在世人眼中,负责解释道的人中,大体分为道家和道教。”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老子和庄子的学派,也可是战国秦汉之时黄老学说。”
“他们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
“古之天子曾用他们的主张来作为治国的依据。”
“道教则是如佛门一般聚拢信众的宗教。”
“太平道也好,天师道也罢,乃至之后的金丹道,太一道等派别,不过是信奉‘道’,追求得道成仙的宗教。”
“更有甚者,沦落为欺骗百姓的邪祠淫祀。”
“这两者虽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含义却是天南地北。”
“当然,他们还是有共同点的。”
“比如尊老子为祖师,奉尹子所撰写的《道德经》为经典。”
朱元璋隐有所悟,不确定道。
“小牛鼻子,你就别卖关子了,有话直说便是。”
朱瑜笑道。
“皇上,在小道看来,道家也好,道教也罢。”
“都是上古先贤对于天地的看法和认识。”
“比如《道德经》所讲的,不就是老子眼中的天地自然吗?”
“人是喜欢发问的,而老子是喜欢发问之人中的聪明者,他善于总结和思考。”
“所以他有了《道德经》中的那些想法,时函谷关令尹子(尹喜)则是帮助他成书之人。”
“这一点,与上古先秦之时,诸子百家的著作类似。”
“比如《论语》,不也是孔子弟子总结的,孔子和其学生的想法和经验吗?”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不就是孔子要告诉人们的生活经验吗?”
“既是如此,那就意味着这些经典可能有些想法很好,很有道理,但有些也可能只是猜测和臆想。”
朱元璋缓缓颔首。
“原是如此。”
朱瑜继续道。
“也正是小道看明白了这些,所以才有要布道天下的大愿。”
“小道想要告诉世人,如何去追寻真正的万物之道,自然之理。”
“整日里讲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就像,佛门天天念经,可是不能让地里长出粮食,还要靠僧田佃户来供养。”
“若想钻研生长之道,那就要去观察万物如何生长。”
“若想统兵制胜,就要去读兵法,去战场上实践,在血与火中发现战争的规律。”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唯有深入其中观察钻研,方能寻出规律和个中道理。”
“这就是小道要布的道,要讲的理!”
“如此为之,不消二十载,大明之盛,将远迈汉唐。”
“因为大明会有更多的布匹钱粮,更多的人口,更强的兵器甲胄,更辽阔的疆土,名将如云,谋臣如雨。”
“百姓会真的富足,吃饱穿暖,安居乐业。”
“到那时,小道方不愧国师之位,皇上也会被百姓拥护成为千古圣皇。”
心中想着朱瑜所描述的景象,朱元璋眼神渐渐迷蒙,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天。
百姓都能吃饱饭呐。
那该有多好。
然而。
朱元璋心志之坚,不是单靠朱瑜的画饼就能迷惑住的。
很快。
朱元璋回神,没好气地瞪了朱瑜一眼。
“好你个奸诈的小牛鼻子,这事还没办呢,倒先在这给咱夸下海口。”
“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很有道理,可你才多大,怎么可能通晓万物之理?”
“不论别的。”
“就单单是种粮食,要能增产,早就有地方官来献祥瑞了。”
朱瑜却是丝毫不见慌乱,淡笑道。
“皇上难道忘了?”
“小道之神通,岂是那些凡夫俗子可比的?”
“到底有没有用处,皇上尝试一番不就知道了。”
“这叫,实践出真知。”
“就好比那兵书上说的再是天花乱坠,可无一人能用其兵法打胜仗,难不成是将领的问题?”
“只能说明那兵书要么是过时了,抑或是错谬百出的劣作。”
“甚至,可能著书之人根本没上过战场。”
“一言以蔽之。”
“小道之神通皇上已经见过了,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有说服力的?”
“小道要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