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刘伯温躬身说道,声音低沉而恭敬,但又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
“刘爱卿但说无妨,朕如今就想听你直言。”朱元璋看向他,眼中带着一丝期待与信任,仿佛在这混沌的局势中,刘伯温是他唯一的希望。
“陛下,如果此次皇位之争,皇太孙殿下不幸失利,被其他皇子夺得大位,陛下日后澄清真相后,是否会考虑重新立国本呢?”
刘伯温的话一出口,仿佛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巨浪。原本已经准备离开的三位将军都停下了脚步,他们纷纷转过身,看向朱元璋,眼中满是关切与疑惑,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揣测着朱元璋的答案,这答案关乎着大明未来的走向,也关乎着他们每个人的命运。
刘伯温暗自叹了口气,他明白,自己已然深陷这场权力的漩涡,无法置身事外。从他踏入这个房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被卷入这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之争中。
朱元璋闭上双眼,眉头紧锁,脸上露出疲惫与无奈之色,仿佛在这一刻,他身上承载的江山社稷的重担变得更加沉重。
“我大明需要的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能安邦定国的君主,朕的皇太孙,你们难道还不清楚他的才能与心性吗?他若登基,恐怕难以扛起这大明万里河山的重任。朕身为皇帝,肩负着天下苍生的福祉,绝不能将大明的江山,交到一个难当大任的人手中!”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决绝,那是对大明江山的深深忧虑和对朱允炆的失望。
“朕虽对允炆那孩子寄予厚望,可如今看来,他难当此重任。朕倒是觉得老四朱棣颇有几分朕当年的风采,杀伐果断,有勇有谋,可朝中大臣大多反对立他为储,认为他生性残暴,手段狠辣,朕也着实为难啊。”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遗憾,那是对理想继承人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
“其实在朕看来,都是朕的子孙,谁登上皇位,只要能让大明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便都一样。”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果断,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既然众说纷纭,难以抉择,那朕就干脆让皇子皇孙们各展其能,在这朝堂之上,在这天下百姓面前,一决高下。到时候朕倒要看看,百官还有何话说!”
朱元璋这话一出,刘伯温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他深知陛下心意已决,再怎么劝说也是徒劳。
“遵旨,陛下,臣告退!”他没有再劝陛下慎重考虑皇储之事,陛下此次谋划如此深远,决心已定,多说无益。
此刻,他心中最想念的便是李善长,若李善长在此,或许能以他的威望和谋略,劝陛下谨慎对待皇储之位,毕竟储君乃国之根本,岂可轻易变动?
可如今,一切都已朝着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大明的未来,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所笼罩。
……
开封。
天色微亮,朱橚便起了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如金色的丝线般洒在他身上。
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腰间束着一条藏青色腰带,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王府的试验田。
微风轻轻拂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他看着那一片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为新的一天欢呼雀跃,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朱橚的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这些农作物承载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期望,对他来说,它们不仅仅是庄稼,更是他对天下苍生的一份责任与担当。
虽然开封城外有着更大规模的农田,那里是他推广新种植技术的主要场地,但王府里的这些试验作物,却是他每日亲手照料、亲眼见证成长的,每一株都倾注了他的情感,让他格外珍视。
这些可都是百姓的救命粮啊!
在这个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国家稳定的根基,是百姓生存的希望。
钱财没了可以再赚,可粮食一旦短缺,那将引发一场可怕的灾难,无数百姓会因此陷入饥饿与困苦之中,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为了确保粮食的丰收与安全,朱橚在开封推行了一系列利民举措,每一项举措都饱含着他对百姓的关爱与对国家的忠诚。
百姓们丰收后,若有多余的粮食难以售卖,官府便会以高价进行回收,但有一个明确的条件,就是这些粮食严禁卖到开封之外的地区。
如今整个开封城处于一种物资管控的状态,能够自由进出的,皆是朱橚的心腹亲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