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老朱的心思 (1/1)

说着,朱元璋的脸色愈发难看,周身散发着一股威严的气场,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让人不寒而栗。

汤和见朱元璋动怒,连忙上前一步,脸上堆满了笑容,语气带着一丝讨好与劝慰,说道:“陛下,您先消消气。兴许是路途遥远,消息传递耽搁了些时间,再等等看,说不定一会儿就有消息了。皇太孙殿下向来聪慧,想必是有自己的考量。”

朱元璋听了汤和的话,神色稍缓,但眼中的忧虑却依旧挥之不去。

屋内,一只绘着古朴花纹的粗陶大碗中,盛着刚出锅的粟米粥,腾腾热气裹挟着醇厚米香,刹那间弥漫在整个空间。

朱元璋伸出宽厚且布满老茧的手,稳稳捧起大碗,动作虽稍显迟缓,却透着久经岁月沉淀的沉稳。

他微微俯身,凑近大碗,轻轻吹散热气,米香扑鼻而来,他忍不住深吸一口气,仿佛在汲取这寻常食物中蕴藏的无尽力量。

随后,他端起大碗,微微仰头,将粟米粥缓缓送入口中。温热的粥顺着喉咙滑下,刹那间,一股踏实的满足感在腹中蔓延开来,多日的疲惫与寒意瞬间消散。

紧接着,一碗热气袅袅的鹿肉汤被呈了上来。汤面上漂浮的油脂,在摇曳的烛火映照下,如同灵动的琉璃,闪烁着温润光泽。

炖煮得恰到好处的鹿肉,纹理清晰,肉质鲜嫩,入口即化,鲜美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绽放,刺激着味蕾。

朱元璋不禁微微眯起眼睛,脸上浮现出一抹难得的惬意,这一刻,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待粟米粥和鹿肉汤下肚,朱元璋的脸色渐渐泛起红润,恰似寒冬中穿透阴霾的暖阳,为他苍白的面容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原本虚弱无力的身躯,也渐渐有了力气,他能感觉到四肢的血液开始顺畅流动,不再像之前那般冰冷麻木。

他轻轻活动了一下手指,感受着力量的回归,眼神中透露出历经磨难后的感慨与沧桑。

“那孩子,就算再不懂事,可终究是朕亲立的皇太孙。”朱元璋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脸上的皱纹如沟壑般纵横交错,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忧虑。

进食过后,他说话的声音也变得中气十足,那带着浓重凤阳口音的话语,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驾崩’的消息传出这么久,他理应第一时间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可直到现在,连个消息都没有。你们给朕好好琢磨琢磨,李善长那老东西,到底在背后搞什么鬼?”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胸腔深处迸发出来,重重地敲击在在场众人的心上,让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般。

这个问题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众人心中掀起惊涛骇浪,直直地指向了权势滔天的李善长。

李善长,那可是从朱元璋起兵之初就追随左右的开国元勋,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朝堂上权倾朝野,威望极高。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犹豫与畏惧,皆不敢轻易开口。

他们心里都清楚,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轻易与李善长作对,无疑是以卵击石,自讨苦吃。

朱元璋看着众人沉默不语,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烦闷。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的脸庞,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带着一丝失望。

看着这些平日里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心腹都沉默不语,朱元璋只觉得满心的无奈与憋屈,仿佛有千钧之力,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

“好了,朕也不为难你们了,有什么话,等明日再议吧。天也快亮了,诸位都先回去好好休息。”他挥了挥手,那动作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试图驱散这压抑沉闷的气氛。

“对了,徐达、汤和、徐辉祖,你们三人一定要给朕牢牢掌控住兵权,这可是咱大明江山的根基所在。只要兵权在手,任凭他们如何兴风作浪,大明的江山也稳如泰山,动都动不了分毫!”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如鹰,紧紧盯着三人,那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与决然,让人不寒而栗。

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心,兵权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是掌控局势的关键所在。

“是!陛下!”三人齐声应道,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震得屋内的空气都嗡嗡作响,显示出他们对朱元璋的绝对忠诚和坚定追随。

他们正准备退下,只有刘伯温脚步顿了一下,神色犹豫,欲言又止。

他转过身,神色凝重,脸上的皱纹仿佛都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忧虑与纠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